下午安排計劃繼續拜訪相關客商,跟他們進行洽談,並邀請他們赴淮市實地進行參觀考察。
然後大家就按照預定的計劃的線路,馬不停蹄,一路向南而行,蘇市、海市、餘杭、寧城、海城、台市……。
一路下來,雖然不是非常完善,但是總體上來看進展順利。
讓李達明感受最深地就是撲麵而來的發展之勢,各地湧動著的經濟發展之潮。有些地方甚至幾乎是家家都辦廠,家家最起碼都有上千平方的廠房,即使是前屋後廠,讓人看了不禁咋舌,甚至有些縣市一個企業的年總產值,基本能夠趕得上淮市全年國內生產總值。
難怪整個欠發地區大量農民工都湧向這裏,有些地方還會經常叫民工荒。這樣的發展,這樣的需求,這麼多的企業、工廠,本地是遠遠不事能夠用的。
在這個過程中,成是非他們還跟客商,跟官員,跟工人,進行交流洽談,許多的觀念、許多的理、許多的思想,這個思想的碰撞,讓他們感受非常深刻,感覺得受益匪淺。
在台市地區,甚至有人認為,在一個地方之中沒有能力、沒有本事的的人才到財政府機關工作,拿固定工資生活,有能力、有水平的人都去做生意,開工廠,而且他們不是因為錢不夠用才去做生意,而是來自於內心的欲望。
這個跟淮市完全不一樣。淮市的人,無論是普通的農民、工人,到機關幹部,還是企業老板,大家的目光都盯著整個官場一舉一動,民間組織部對各種從中央到地方的各種人事安排的流言,動不動就是滿城風雨,有些人就像組織部一樣,對什麼人在什麼職務上,都十分清楚,了如指掌,甚至還有很多的評價性語言。甚至有些家族,不但有部分人在市擔任重要的領導崗位,而且基本全家大小都分布在淮市官場的各個角落,勢力很大。
在淮市,每個家庭成員,無論是學校畢業,還是軍隊轉業退伍,或是到齡參加工作,就業的第一選擇,都是進機關,最好是有權有錢的機關單位,實在不行就退而求其次,進各種事業單位,一份穩定的工作,企業不到萬不得已,實在沒有辦法,是肯定不會進的。隻要有一點關係,大家都要把頭磨尖了,鑽進機關大院。李達明就是其中的一個典型代表。
淮市的很多人,從村民小組長,到市裏有的些領導,都十分把官當作官來做,都十分在意自己的權威有沒有受到侵犯,很多人都會注意把自己手中的權力會用足用活。每一個職能部門、有權部門,無論是條管,還是地方,每年基本都有罰款任務。比如交警大隊每年的罰款任務是每年五百萬元,因此,經常路過淮市地界的司機中流傳這樣一句話,“吃飯飯,加滿油,淮市路上不停留”。
相於這些城市的發展,而淮市已經是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都沒有發生大的變化,城市裏隻有寥寥無幾的半死不活的國有集體企業,每個人隻求有一個穩定的工作,工人一聽說要企業改製,讓他們沒有地方可躺,沒有地方可靠時候,所有人都表示堅決的反對,寧願就這樣死撐活挨。
相比這些城市鄉鎮發展,淮市就像是一個還在半夢半醒之中,還沒有明白過來世界的變化的,腦袋僵化,四肢反應較慢的人,根本還沒有反應過來,人家的發展已經把淮市遠遠地扔在了後麵。
這些對成是非的觸動非常大,成是非甚至表示回去要組織全部鄉鎮黨委書記、鄉鎮長,部委辦局的主要負責人,以及各家企業廠長、經理,中小私營業主,全部都出來走一走,看一看,解放解放那些僵化保守的思想,不要小富即滿,小富即安,讓所有的人全部都把思想解放到加快發展,解放到招引客商上來,特別是加快私營經濟的發展上來。
但是過了台市以後,成是非沒有能夠繼續跟大家一路拜訪下去,而是生氣地提前登上了回石城的飛機,匆匆地趕回淮市。
淮市市長聶海峰這幾天心情非常不好,非常生產。
本來這段時間以來,聶市長心情很好,雖然市建設局的工作,跟淮市市長工作不具有可比性。現在每天,聶市長基本都要工作到很晚,有時候遲了,就住在淮市的宿舍裏,特別是成是非不淮市,外出招商這段時間,他基本就沒有回陰南市的家。
過去聶海峰從來沒有想過,自己還能夠做到市長,特別是做淮市這樣,全省知名的人口大市、政治大市來做市長。就因為自己給成是非的關係秀好,他向陰南市委孫書記一再推薦,經過組織部門考察,認為其能力水平都還可以的情況下,而且分管城市建設的市委副書記對他的能力也十分認可,最後才確定提拔他為淮市市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