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序 並非隻是貓逮老鼠的故事(1 / 2)

序 並非隻是貓逮老鼠的故事

李炳銀

就像人類是依附於大自然的昆蟲一樣,小偷也是始終伴隨人類肌體活動的細菌。幾千年來,不管是什麼民族,什麼地界,不管是何種社會、何種製度的人類國家,也不論是如何變化更替的社會環境,小偷這樣的竊者,總是在不斷的變換方式存在著。似乎小偷從來就是一個遭到正直人們鄙夷的行為,是一個人墮落的表現方式。小偷雖然不同於那些殺人越貨的強盜土匪行事殘忍血腥,但他不斷製造的事端和憂煩痛苦情形,卻非常地使人們痛恨和無奈。

千百年來的事實證明,小偷雖然不是一種職業,可是總有數量不少的人狗苟蠅營在這樣的行列。莊子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名為《胠篋》,就專門說小偷之行。不知這是不是中國最早描述小偷的文字。後來,人們對此說有所演繹,“鉤”(小物)改為“珠”(財寶),而有“竊珠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說法。但是,不管是“竊珠”的蟊賊,還是“竊國”的大盜,其實都是指通過不正當的手段盜竊別人財物或權力的行為。而且,很多人,一旦混跡這個行道,就很難洗脫。所以,有關小偷的話題,實在是個很有現實性並密切聯係著人類社會和不少人命運的話題。

小偷,人們時常也稱其為“梁上君子”、扒手。所以,時常聽到人們說防扒、行扒和反扒的話題。《文學報》的主編陳歆耕,是個報告文學作家,也是個文學批評家,他曾經出版報告文學《點擊未來戰爭》、《廢墟上的覺醒》、文化隨筆《快語集》等作品,這些作品都因為題材獨特,思考表現深刻銳利而受到人們關注。這一本報告文學的寫作,陳歆耕是因為到鎮江市參加一個文學活動,得知了當地一位名叫胡雪林的公安警察,很有反扒的神奇功夫和多年與小偷的交手故事,即時就有了寫作的衝動和欲望。結果,在他繁忙的報紙編務之餘,曆時三年多時間,陸續直接采訪了胡雪林及相關人員,同時采訪了很多“小偷”,然後,經巧妙地組合結構,故事文學地描述表達,就有了這部題材內容獨特的作品。現實的再續了有關小偷的話題。在報告文學關注特殊人群社會生活命運中,有了很獨特個性的表達。

這是一部寫實性很強的作品,作品中的反扒“神警”胡雪林的經曆事跡,是作家親自的訪問記錄,所有小偷的偷竊活動經曆,也是完全的“口述”實錄。這種注重嚴格地田野調查作風和切實忠於人物事件原貌的表現,看似同文學的表達拉開了距離,其實是在充分真實的表達中將生活真實的魅力推向了高端,使真實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得到很好的張揚。胡雪林,這位身高一米八三的“胡大個子”,由業餘抓小偷,到成為當地公安反扒大隊的“神警”,到人稱“馬路局長”,到20多年抓小偷5000餘次,無一抓錯,到獲得公安部、國務院優秀模範稱號,其間的頗具傳奇和個性色彩內容,自然會有很多看點。他那不動聲色地微細觀察;他那動如脫兔的捕獲動作;他那絕不放縱的堅持等精彩表現,有如精彩的寫真造型,使人難忘。另外,在許多扒手的行竊過程和人生經曆中,也是包含著十分豐富奇特的故事與人生信息。這種社會生活本身帶有的故事戲劇性內容,也同樣具有文學般誘惑感染人的力量。例如,促使胡雪林放棄自己的旅館營生而自覺走向反扒鬥爭的動力,就是因為他在協助另一個警察及時抓住小偷,挽救了一個帶著患食道癌的老伴來鎮江看病的老漢,被小偷偷走所有1400元錢,正在痛苦無奈之際,警察抓住小偷,重新追回他的錢款後,帶著激動跪倒在地,連續呼喊他“救命恩人”的經曆。這樣的情景本身就是有故事和精神情感震蕩力量的。再如那個原本是夜總會服務生,看見別人揮金如土,恣意玩弄女色,自己卻在艱辛謀生。在客人以金錢戲弄的情況下,最後為了瞬間獲得4000塊錢小費,竟然一口氣將一大紮洋酒灌進肚子,立即就撲通醉倒在地。然後又在找到擁有金錢的感覺後卻不能為繼時,走上偷竊道路的情形,就很令人深思。像有的人因為缺乏親情而流落社會,有的人因為好逸惡勞,有的人因為見財起意,有的人因為誤入歧途,有的人因為吸毒難戒,有的人因為情境誘惑等等情形,就是在很好地說明和追尋著一些人墮入偷竊泥潭的根源和導致小偷不絕的原因。這些一個個內容相近,表現各異的故事,既很好地對人構成閱讀的吸引,也在十分具體的地方檢視著現今社會的生活存在表現。“貓與老鼠的博弈”,正義與邪惡的較量,真實和傳奇的描述,表現了這部作品很強的個性品質與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