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貓與鼠的博弈中,誰會成為最後的贏家?麵對快速繁殖的鼠,需要更多忠於職守的貓來捕捉。但是,如果不把老鼠繁殖的“窩”和“溫床”端掉,再多的貓也扼製不了鼠害的肆虐。
老鼠僅僅靠“抓”是抓不完的。
或者說,減少小偷對社會的危害,僅僅靠“胡雪林”是不行的。胡雪林從事反扒職業20餘年,抓獲小偷5000餘人,就一個人的“戰績”來說,已算功勳卓著了,但即使全國每個地級城市都有一個“胡雪林”這樣的反扒“神警”,其所抓數量還是極其有限的。
更何況,胡雪林是不可複製的。
更為讓人沮喪的是,相當多的扒竊犯罪人員在受到法律懲處後,並沒有起到戒除其犯罪動機的目的。數量眾多的人回到社會後,又重操“舊業”,成為屢抓屢犯的監獄“常客”。有的人在被拘役過程中,不但沒被改造好,而因他們有機會接觸到更多同類而受到“二次汙染”。有些人在監獄裏與獄友交流扒竊的經驗,出獄後成為“患難兄弟”、作案同夥。
無疑治理扒竊現象是一項牽涉社會方方麵麵的係統工程。改變“老鼠”滋生的“情境”,形成引導人向上、求善、相互關愛的“情境”才是減少扒竊犯罪現象最有效的途徑,也是減少其他刑事犯罪案發率的根本途徑……
不治“本”,光治“標”,顯然是本末倒置了!
在菲利普?津巴多所著《路西法效應》中,他提出了抗拒有害情境的十個步驟:
步驟一:“我犯錯了。”
讓我們從承認自己的錯誤開始,先跟自己認錯,然後跟其他人認錯,讓我們接受“人皆有過”這句名言。你曾經判斷失誤,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當你做出決定時,你有十足的理由,但現在你知道自己錯了,請你說出這三個神奇的句子:“對不起”、“我為我的過錯道歉”、“請原諒我”。請跟自己說你會吸取教訓,從錯誤中成為一個更好的人……
步驟二:“我會很警覺。”
在很多情況下,聰明人會做出蠢事,那是因為他們沒有察覺影響力的施為者在言語和行動上的關鍵特質……
……我們必須改變我們平常漫不經心的態度,變得更加警覺,處在新情境中尤其如此。
……要對當前情境的意義有所反思。絕對不要用不在乎的心態涉足高尚、有道德敏感度人們畏懼的場合。如果能夠在警覺性之外再加入“批判性思考”到你的抵抗策略裏,結果會更好……
步驟三:“我會負責任。”
……當我們擁有個人責任感,並且願意為自己的行動負責時,就會比較有能力對抗有害的社會影響力……當你今天在做一件不對的事情時,想象一下你未來站在法庭上受審的情景……
……
步驟四:“我會堅持自己的獨特性。”
不要允許他人將你去個性化,不要讓他們把你放入某個分類、某個盒子、某個自動販賣機裏,不要讓他們把你變成一個客體、一樣東西。請堅持你的個體性;禮貌地告訴他們你的名字和憑證,大聲清楚地讓他們知道你。請堅持讓別人也這麼做。……匿名性和秘密會掩蓋惡行,並且削弱人與人間的聯接。匿名性和秘密會變成去人性化的溫床,正如我們所知,去人性化會為霸淩者、強暴犯、刑求者、恐怖分子以及暴君提供殺害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