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附錄三:初版後記: 三年與三個月(1 / 1)

初版後記:

三年與三個月

陳歆耕

這部報告文學從2009年著手采訪,到2011年6月底脫稿,前後曆時近三年。一部10多萬字的報告文學,居然耗時這麼久,並不說明我寫作態度多麼嚴謹、認真,隻能說明我的工作效率極低。如果采訪和寫作順利,如此長度的作品,集中三四個月是可以完成的。不過表麵看時間跨度為三年,實際用在采訪寫作中的時間並不多。因為我的采訪寫作全是在工作之餘見縫插針完成的。

在寫完這部報告文學後,我萌生了從此“金盆洗手”,不再從事這類文體寫作的念頭。其原因是苦不堪言。其艱苦主要體現為采訪而非寫作。我常說報告文學是體力活兒,畢竟年過半百的人了,透支的體力常常提醒我:為了健康,你已經不適合從事這類不靠靈性悟性智慧而主要靠拚體力的寫作了。記得還是30多歲時,為了完成那部反映蘇區肅反運動的非虛構曆史作品的寫作,因數次到老區走訪當年的親曆者,累得大年三十夜突然發病,症狀為腹痛和放射性嘔吐。到醫院一檢查,是急性闌尾炎發作,大年初一躺在醫院手術室裏割闌尾。幸好僅僅是割闌尾。

這本書寫作難度最大的是對小偷的調查性采訪。雖然鎮江市公安局為我的采訪提供了便利,但獲取素材的難度還是超過了我的想象。采訪前我設計了詳細的采訪提綱,但與小偷的談話溝通比普通采訪要困難得多。其根本原因在采訪對象對自己有一種本能的保護心理。這與采訪一位先進人物完全不同。有幾人願意輕易地將自己不光彩的過往醜事,毫無保留地透露給一個陌生人?為更多地獲得他們的配合,我如同一位心理學家,要對采訪對象做許多采訪本身以外的心理疏導工作。因此調查材料是一點一點地摳出來的,故意東拉西扯地繞彎子“繞”出來的。如果讀者能夠清楚了這種采訪調查的難度,或許對“小偷口述實錄”部分不夠細致生動有所理解。

感謝鎮江市公安局和鎮江市文聯對采訪調查給予的熱情幫助!感謝胡雪林先生對采訪提供的便利!感謝著名報告文學評論家李炳銀先生,對這一選題的社會意義給予的熱情肯定,並欣然為本書撰寫序言!感謝犯罪心理學博士廖建清女士在序言中,從專業角度對本書所做的深度解讀。感謝作家出版社何建明社長、責任編輯安然在本書出版過程中給予的熱情幫助!安然女士在閱過初稿後提了不少建設性的修改意見,她的一絲不苟的敬業精神令我感佩!還要感謝廣東千禾社區公益基金會“報告文學現場采訪援助計劃”對本項目采寫所提供的支持!

2011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