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描繪海軍藍圖(1 / 2)

李鴻章的一生,可稱見證外敵入侵的曆史。鴉片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還有以後的更大、更多的戰爭。

李鴻章的發跡,幾乎全部是征戰路上。太平天國,撚軍,各地起義軍。

富國強軍、加強國防的重要性,李大人非不知也,實難為也。

內憂外患,外敵隔個十年二十年一次入侵,間雜著起義、叛亂,反複襲來。

大清江山,就象一麵四麵漏風的破籬芭。

李鴻章清楚,多少個王朝就在內外交困中倒台。

前者明王朝不就是這樣嗎?被後金軍(清軍)和大大小小的起義軍來來回回、反複折騰,直到耗盡力氣,轟然倒地。

照這樣推算,大清朝也已經瀕臨崩塌的邊緣。

早在1870年,日本要求與中國締結通商條約一事就引起李鴻章的警覺。此後參與與日本的訂約交涉,從日本人一再派人到大清國訂約、修約,一連串陰謀奸邪的做法中,已經預感到日本人誌向不小。

李鴻章曾上奏朝廷說:“日本近在肘腋,永為中土之患。聞該國自與西人訂約,廣購機器兵船,仿造槍炮鐵路,又派人往西國學習各國技藝”。“究之距中國近而西國遠,籠絡之或為我用,拒絕之則必為我仇。”[ 《李文忠公全集·奏稿》]

可以看出,對於日本學習西方、引進槍炮鐵路的行動,李鴻章始終十分警惕,但對選擇哪種方式與日本相處,又十分矛盾,“拉”還是“壓”,拿捏不定。

日本侵台,形勢明了,事實驗證了李鴻章的預感,“狼”真來了。

此時,他更清醒更明確地認識到了日本這個“肘腋之患”對中國的威脅。

與日本是友好相處、危難共擔,還是相互競爭、成為仇家,不是大清國一家能選擇的,還要看人家。

丟掉幻想,準備戰鬥。

李鴻章再次上書,要求在北東南三大洋各添置兵艦,強化海防,分別守衛海疆。

李鴻章提出的構想是:“中國東南北三洋,請各設大兵船六艘,根缽小兵船十艘,合成四十八艘。三洋各需大鐵船二艘。北洋駐煙台、旅順等處,東洋駐長江口外,南洋駐廈門、虎門等處。鐵甲船每艘需銀百萬兩外,分年向外洋購置。餘船由閩、滬二廠仿造,以足四十八艘之數。”並“請飭沿江沿海各省,裁並新舊紅單、拖罟、艇船、舢板等船,以節省之款,專練海軍。”

前輩當中,曾國藩曾上書,提出整頓水師,按其設想,決定按內洋、外海、裏河三大支,加強建設。

這可算作大清水師藍圖的1.0版本。

但是,這個很有點創意的設想,也隻是停留在了設想階段。

前邊,丁日昌提出的“三洋水師”建設,是相當有創意、有針對性的,先進之處在於從總體上謀劃布局了大清海軍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