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向大洋深處啟航(1 / 3)

要說明北洋的強軍之路,想選擇一句話概括,比較難。

難在難以包含這條道路上的雄心與拚搏,體現這個曆程的困難與艱辛,也無法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

“揚帆啟航,乘風破浪”,太過詩意、浪漫,像畢業季的留言。“北洋強軍之路”,太過冷統、平麵。

北洋成軍之路——

艱難而頑強。

辛酸而執著。

曲折而堅定。

隨著讀史的深入,了解更多細節之後,就愈加感歎大清推進這一進程的千般不易萬般艱辛,越加體味北洋海軍的汗水與淚水。

在這個薄弱得像一張“煎餅”的基礎之上,建設強大的海軍,需要補課,需要吸收引進,需要開創開拓,需要做的太多。

那幾乎是一個從零起步的不懈探索、頑強追逐,光工作量就難以想象,更罔提還有一個又一個數不清的難題。

但是,大清終於挺身進入大洋,遠航世界,突破了幾百年來蹲守海邊的局麵。

對這個龐大得看不到邊的國防事業下,具體而繁雜的事物,實在無法細說。隻能依據各方的資料,提一個粗線條的認識。

——————————————————

追逐堅船利器

建水師,得有船。

福建船政局已經有一座馬尾船廠,照葫蘆畫瓢,敲敲打打,愣是也整了個鐵皮的小火輪。噸位不大,勉強用於水師學堂的學生認識、練習。

初創階段,還是造不了大型兵艦。

等是等不起,那就先買,向外國買。

老途徑,李鴻章又通過總稅務司赫德在英國訂造4艘炮船。

這是開始,先買幾艘小身量細炮管的用用。

以後的大艦,會陸續花銀子買來。

大清海軍的一部分船艦,是國家財政支出、專項撥款購買。

朝廷撥款不夠,有時還以專項捐稅的名義,加以征收補充。

各地督撫還主動從地方財政拿錢出來,有的是組織機關和團體、人民群眾捐款。

一些軍艦從艦名上就透露出這樣的信息——命名上體現著捐款來源的地名。

耗資巨萬的大清海軍,就是這樣堆砌起來的。

幾十年來,英國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俄國人,英國人法國人拉上俄國人,單獨作案或者結成團夥作案,與大清前前後後打了好幾次大仗。為什麼西洋還能將軍艦,甚至是先進的軍艦賣給大清呢?

前邊英法聯軍與大清的戰爭剛剛打完,英國人就急著賣軍艦給大清。隻是英國人私心太重,目的太大、太明顯、太急切,沒搞成。

其實,還有一個比這個更有意思的現象。

以後的中日戰爭後不久,大清國還開始定製、購買日本製造的兵艦呢。光緒“二十九年,江督向日本訂造江元淺水快船。”“三十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在日本廠購雷艇四艘”,“三十一年,以薩鎮冰總理南北洋海軍。江督在日本廠購淺水快艦三艘”,這些記載的,可能是向日本買船的開端吧。

答案是利益。

英國人、法國人,與中國打仗的重要目的,本來就是為了打開中國國門,打開中國市場的門。

國與國之間,戰與和,結盟還是散夥、重組,臉變得比天氣還快。

關鍵是利益。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

首先是直接帶來豐厚的利潤。大清舍得給銀子——咬牙也得買。德國、英國均有此造船實力,“人傻、錢多、速來”,在這一生意上,自然爭先恐後,誰也不能落後。

其次是事關各國在華地位和整體利益。這項生意有一個附加收益:清政府雇用洋員、購買裝備,也有利於打開其它商品的市場,攫取經濟利益。如果能占據要位,掌控海關,甚至掌控大清海陸軍要職,競相獲得淩駕於清廷之上、領先於其它各國的權益,那都是本國利益的重要保證。

所以,隻要各國家認為大清強壯對各國造成的威脅在“可控範圍”內,這個生意就完全合算,就能夠繼續做下去。

大清海軍最高的世界排名,也不過是“第六”嘛。

好了——不怕你流氓使壞,就怕你鐵板一塊。隻要利益排他,就不怕鐵板一塊。

各國展開競爭,就是對大清國難得的“善待”。各國相互排擠,就有大清國活動的餘地。

以後的時間裏,李鴻章長袖善舞,用盡苦心,利用各國間的縫隙,從小兵艦起步,陸續爭取到了最新式的鐵甲艦和快艦。

此外,大清國的造船廠也在發揚自立更生的精神,積極地仿造、改裝,甚至設計製造一些小噸位的兵艦,或者輔助船隻。

中間停購外國軍艦期間,直到甲午戰爭中,中國船廠研製工作的努力,始終沒有停止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