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載“光緒八年六月戊寅,朝鮮匪亂,命張樹聲剿平之。尋提督丁汝昌往援,吳長慶率師東渡。癸未,朝鮮焚日本使館,日本以兵船至。命李鴻章赴天津部署水陸軍前往察辦。秋七月丁未,吳長慶軍入朝鮮,執其大院君李昰應。癸醜,朝鮮亂平。”
這件事情,就是後來史書上的“壬午兵變”(日本人按自己的喜好,凡是表示自己很委屈、很受傷的,都叫“事變”,這次就稱之為“壬午事變”)。
事情經過,還得從朝鮮王的家事說起:
1873年12月,朝鮮王妃閔妃以“國王親政”為由發動宮廷政變,朝鮮國王高宗李熙親政,其父、執政的興宣大院君李昰應“被退休”了。
閔妃,就是後來被“大韓帝國”(注意此時為1897年)追諡(死後追認)為“明成皇後”的,一個很不簡單的人物。當然,可不是韓劇《明成皇後》裏邊描寫的那樣,說她是抵抗清軍入侵的女英雄、女孔明。
不過閔妃極有手腕、極有心計。因為長得不夠漂亮,所以有時間,徹夜攻讀——不光讀《論語》,還讀《戰國策》。一讀三年,一位女強人就這麼“煉”成了。然後,好象很容易就搞定了自己的老公公,又搞定了自己的丈夫——象一攤“軟柿子”的國王李熙,實際掌權,形成驪興閔氏為核心的“閔妃集團”,統治朝鮮。活生生的一個後宮幹政、外戚專權故事。
1876年朝鮮與日本簽訂《江華條約》,國門從此被打開。為圖自救,朝鮮也在多方考察、借鑒,尋找出路。閔妃集團推倒雲峴君時代的一切製度,表示要“開化自強”,效仿清朝的“洋務運動”改革。
但是,開放豈是將大門“一開了之”,內政不修、內治不穩,還有前邊說過的內部分化,加上在大清和日本之中,朝鮮靠哪邊,風險極大。
閔妃集團排除異己,貪汙腐化,已不得人心,開始時又采取親日措施,無異於與朝鮮的仇人合作,引得街頭巷尾都是不滿。
特別是1881年創立新式軍隊——別技軍,聘日本人充任教官,解散大部分舊式軍隊,使軍隊怨憤積壓……掌這個權,跟坐在火山口上區別不大。連年的旱災和日本的掠奪性貿易,國家財政陷入困境,國王家裏也缺錢。管事的宣惠廳堂上閔謙鎬又不識眉眼高低,克扣軍餉中飽私囊……導致武衛營和壯禦營等舊式軍士兵竟然一連13個月未領到軍餉。
這可不行啊。軍隊是有刀槍的。
1882年7月23日,軍隊怨恨暴發,發起兵變,拿起刀槍上街要吃的。
為表示自己也缺米,大量的手工業者、小商人、城市貧民等漢城普通市民也加入了暴動,“兵變”又成了“民變”。
兵變士兵還算清楚,鬧再大,總要有人頂著,才好安全收場。大家很聰明,認定這個最佳人選,就是大院君李罡應。於是亂兵湧向雲峴宮,把大院君請出來了。
然後,亂兵又攻進昌德宮,殺死幾名閔妃集團的大臣。另幾路分別攻打日本公使館,處死日本籍的別技軍教官;打跑了守衛和糧官,開倉放糧。
閔妃化妝成宮女逃往外地。
日本公使花房義質和隨員也逃往濟物浦(今仁川),由英國軍艦搭救回國。
興宣大院君借兵變重新回來,掌握政權。
To be ued.
以上為壬午兵變之上集。閔妃政變,趕走大院君,兵民暴動,大院君卷土重來,趕走閔妃。
壬午兵變,是朝鮮王朝的一次政變,本是朝鮮內政。
但朝鮮內政,在中日兩家眼裏,則不僅僅是朝鮮人的事。
因此,大院君能想到開頭,卻沒有想到結尾——以什麼樣的方式結束,就不是朝鮮人說了算的了。
下集,主角登場。
* * * * * * * *
日本。
自打開朝鮮國門之後,變本加利,連續逼朝鮮簽約,幾年內便獲得了條件比租界還優越、還舒坦的“居留地”,享有領事裁判權,並要求租借島嶼,用以駐軍。由此看,靠近日本人借光、取暖,都不是好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