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時候,偏偏朝鮮內部再次鬧起亂子。
看來,盼著大清出事的不止一國,不止一人。
日本又及時開始了動作。
地點,就選在朝鮮。
*——*——*——*——*——*——
按日本人的一貫作風,一定在等待機會,如果等不到機會,創造機會也要上。這次朝鮮內亂,就是日本人在背後插手、攪動。
事物的變化,內因是主要因素。
朝鮮的亂局,源自內部分化,禍起“蕭牆之內”。
前邊說到,朝鮮內部原本就已經有兩股勢力——守舊派和開化派。
閔妃集團奪權和“壬午兵變”之後,守舊派基本被壓下去了,閔妃主導的開化派占了上風。
隨後中國、日本對朝鮮的爭奪加劇,幾乎已經成了公開活動,開化派又被撕扯成了兩派。
一派奉清朝為老大,堅持早請示、晚彙報,被稱為“事大黨”。這些人中的閔妃一幫人比較特殊,剛開始想和日本接觸,惹事了,最終還是被大清搭救的。從此比較死心塌地,又依賴大清了。所以閔妃這幫人屬於本派的代表勢力,執掌著政權。
還有一派主張以日本為老師,堅持脫離大清,與日本結盟,實行激進改革,可以稱為“獨立派開化黨”,或“獨立黨”(名為獨立,實際是附日)。這撥人主要在下級官員、青年幹部當中,屬於成長上升中的力量,代表人物有金玉均、洪英植等。
這些青年人大多到日本學習考察過,私底下和日本政府人員沒少搞拉拉扯扯的事,還拿了人家的錢做經費。這幫人是什麼樣的性質,我們由此就應該知道了。
花點小錢就能辦很多事,這是一筆很合算的買賣。經過日本長期不懈地努力,培養、資助、煽動,1884年的12月4日,在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策動下,親日派“獨立黨”成員終於動手,以“打倒清國”為口號,發動政變。
這就是朝鮮曆史上的“甲申之亂”。
這次變亂,又被日本冦以“事變”一詞,接著上次的壬午兵變,稱為“第二次京城之變”。
*——*——*——*——*——*——
“獨立派開化黨”不惜冒天下之大不韙,孤注一擲,借用日本守備隊的手,占據王宮,挾持國王、王妃,斬殺親清大臣,自己給自己封上官,組成了一個親日派主導的新政府。然後,就發布了各項改革方針。
當然這些方針,有進步。但先不說如何了,它頭一個,就是宣布廢除同中國的宗主關係。
沒什麼主見的李熙也被說動了,準備確認這次“人事變動”,自己也享受一下“獨立”的成果。
原以為事情辦得機密,大功告成,正準備大擺宴席慶賀新官上任,沒想到,出岔子了。出大岔子了——
閔妃再次徹底站到了“獨立黨”對麵,悄悄派出親信,向清政府駐朝軍隊發出請求:出兵平亂。
怨隻能怨“獨立黨”太毒辣,不僅以“通知開會”為名設下騙局,把閔妃一派的人一個個叫來,來一個殺一個,閔妃的兄弟侄子好幾人就是這樣遇害了。而且他們還物色好了朝鮮王族的一個小孩子,準備把李熙踢下台去,另立新王。
事情做得太絕了。
“獨立黨”沒有忘了吳兆有、袁世凱和他們的清兵,但卻極不應該地小看了他們。這絕對是個難以挽回的錯誤。
開場的動靜鬧得再大,也隻能代表這個回合才開始。
雖然還不是帶兵駐守朝鮮的最高官員,相比吳兆有他們,袁世凱卻是最有膽略的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