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日本幾乎現成的對朝用兵方策(1 / 2)

6月2日,日本內閣會議,決定向朝鮮派兵。

陸奧宗光外相、林董外務次官、川上操六參謀次長三人當夜就一起研究出兵方策。

日本曆史上是這麼記載的。

我一度對這個“急急風”似的狗頭軍師“三人組”十分費解,日本人幹事就是這麼怪異——怎麼外交大臣不是滅火的,而是點火的?到底誰是指揮戰爭的?外務大臣和次官,再加一個參謀次長,就負責並完成了研究具體出兵方策的任務?

慎重地小心求證,仔細琢磨之後,我又覺得這個組合,十分具有日本特色,也十分有可行性。

可能,而且相當可能,還不止他們這一組在研究,那一夜肯定有很多日本人徹夜不眠。

從日本追隨大清國、持續十幾年的“研究熱”來看,外相、海相、海軍艦長、陸軍參謀,隻要有有點官職的,都爭先恐後地上書天皇,《征討清國策》,《對清國戰爭方略》,都是這麼鼓搗出來的。別忘了民間,還有一些“軍事愛好者”、一些“大清發燒友”們呢。

這三個人也許隻是誌同道合、脾氣也挺合得來,會議一散就組合在一起了——在多個組合當中。

從小老師就教育我們,要提前預習功課,而川上他們的準備速度告訴我,老師說的是多麼正確多麼重要——“三人組”能這麼快速地拿出一個方案,實際上也得益於,對朝方策其實幾乎都有現成的。

日本人野心已久,關於戰略的謀劃,可以說是從維新時起,非止一天,可不是今日才提出。也早就有不止一個策案,《東亞兵備誌》裏有,《征討清國策》等方策裏也有,還有其它等等地方,多了去了。日本人還不時地拿出來修改一下、補充補充,這些東西也是一個接一個版本地問世。別說對清作戰,連幾十年後的對俄作戰都討論過了,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朝鮮戰事的設想、對策,在曆次的官方和民間研究中,在方案連續不斷的修訂中,哪一次不被討論討論?

所以,基本就是現成的,直接拿出來就能用。

好了,先找出那幾本“參考書”作藍本,“三人組”要幹的,就是花點工夫再根據實際推算一下細節,完善一下,大功告成。可惜那時候沒有電腦,有電腦,可以調出文檔來直接修改,連抄一遍的力氣都省了。

加上這三個家夥,還真不是等閑混飯吃的。那都不是一般的能人,是胸懷大誌、責任心強、工作熱情高的能人,三人聯手,可謂強強聯合。

陸奧宗光,日本千年“智慧”的結晶、集大成者(臉皮厚,心黑,有謀略),日本外交界的鼻祖,外務省的偶像級人物,至今仍有銅像立在日本外務省大院裏,還是唯一的一座。不過他倒不甘於“默默無名”,把自己的事跡、心得,凝在一本《蹇蹇錄》裏,也被後來的日本外交官當作必讀的經典。也許他沒有想到,這本書從另一個角度去讀,就是供述日本軍事外交、戰爭策源等罪行的不遮不攔的“自白書”。

這個鼻祖,就是這樣為日本創立外交傳統的。

川上操六,可是個標準的“中國通”。日本政界、軍界的要人們,很多是親自到清國旅遊觀光兼考察調研過的,川上次長自當參謀起,就先後多次到中國調查兵要地誌,刺探中國的兵備。

1893年4月,也就是一年前,川上次長又親自前往朝鮮和中國實地考察,從朝鮮釜山、仁川、漢城,再到清國芝罘(煙台)、天津,用一個月時間對朝鮮和清國的軍事現狀進行了評估。李鴻章視川上操六為座上賓,采用炫耀自家實力打壓對方的一貫做法,能拿出來的全拿出來顯擺顯擺。這就等於反過來向潛在的敵人敞開了秘密,給川上的刺探提供了各種方便。川上一行在天津參觀天津機器局,走訪武備學堂,觀摩步兵戰術操練,登上北塘炮台觀看炮兵操演,還利用郊遊的名義,對天津周邊地形進行了觀察。[ 宗澤亞 《清日戰爭》]

所以,對於搞這麼個東西,從對政府戰略目標的把握、局勢的判斷、外交與軍事的配合到具體的兵力和戰術運用,這幾個人的職能上剛好能有效擔負,不多不少。

隻需再加上一點戰爭的狂熱。

後來日本人也得意地認為,這樣的組合,無意中有了一個好成果——此後正式的戰爭中,日本外交與軍事行動的配合協調,“正是基於此次的一致”。

我看這個例子,確實可以作為日本行動的範本。

而且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的外交,從來就是軍事外交,刺刀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