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東學黨之亂解除(1 / 2)

清日兩國大兵壓境,大有眼看就要在朝鮮國土上開戰之勢。

巨大的政治軍事壓力之下,“東學黨之亂”又有了戲劇性的變化。

*——*——*——*——*——

早在6月12日,前兩批清軍在牙山紮住腳,立即展開工作。

根據李鴻章的指示,葉誌超委派聶土成為前敵營務處,負責剿辦事宜,自己坐陣牙山指揮籌劃。

聶軍並沒有直接對起義軍發動攻擊,而是打起了“政治攻心”仗。

聶士成隻是派出一百多人,隨帶翻譯,持告示前往全州招撫義軍,以期兵不血刃、消弭戰端。

一,曉諭起義軍解散。告知起義軍和百姓,“爾國王發電告急,我中朝愛恤屬國,不忍坐視不救,奉諭欽差北洋大臣李奏派本統領率帶馬步槍炮大隊前來助剿。”說明來意之後,就宣明政策,承諾“特念爾等本屬良善……大兵到日,爾等能悔罪投誠,洗心革麵,均予免殺”。[ 聶士成 《東征日記》]

二,安撫民眾。“諭示商民各安其業,毋得驚恐”。

三,申明軍紀。公開向朝鮮民眾申明,清軍“奉憲檄飭,防營遠征,保護藩屬,護衛商民,自行軍旅,紀律嚴明。今入朝鮮,軍令重申,購買物件,照給錢文。如有騷擾,或犯別情,軍法從事,決不稍輕。”

清軍的策略,既宣示天朝兵威,又體諒民眾,設身處地、入情入理,還能著眼保全民眾生命,不妄加殺害。恩威並重之下,確實高於一般的武力清剿。

孫子曰:夫戰,攻心為上。

孟子又曰:仁者無敵。

聶士成雖然挾著威嚴,但在舉起屠刀之前,選擇了“說服教育”,確是以仁厚對待朝鮮義軍和民眾,有將者的智謀和仁心。

事實證明,一人不殺,也能達到目的。

這與後來日軍占據朝鮮,對重新拿起武器、抗擊日寇的東學黨人大舉進攻、大肆搜捕、大加殺戮,唯恐除之不盡的凶相,實有天壤之別。

*——*——*——*——*——

大清出兵之時,北洋艦隊派往朝鮮的警戒分隊,赫然發現日本運兵船絡繹而至,“大和”“築紫”“赤城”三艦也先進進泊仁川海麵,還明目張膽派遣出汽艇在牙山灣進行探測。

清軍據此判斷,日軍“居心叵測”。

警號已經出現,李鴻章卻要袁世凱勸告朝鮮政府對日本采取隱忍的態度,委屈求全:“日與華爭體麵,兵來非戰,切毋驚擾。迭阻不聽,即聽之。速設法除全匪;全複,華兵去,日自息。如有要挾,仍可堅持不許。”[ 《李文忠公全集》 電稿 第15卷]

李鴻章竟將日本的派兵看作是“和中國爭體麵”,顯示與大清有同等的待遇,為的是一個“虛名”,確實有些掉以輕心了。

他已經被先入為主的錯誤認識困住了,包括解決問題的思路。

當然,一個統帥,考慮更多的還是策略問題。所以,他還在與朝鮮國王統一思想,協調步驟,以在行動上取得一致:盡快平息東學黨起義,恢複全州的局勢,然後中國撤軍,日本人除了撤回,也沒什麼咒可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