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有重要一環不可或缺,也是我在讀史之中有些困惑,決定要弄清楚的。
即:一個旅團的軍事行動,何時打成了兩個軍、四個師團的規模?日軍何時決定攻擊大清本土?
這個環節,史書基本是采取“跳越”式或“自然過渡”式的記錄,連其中的形勢變化、決策過程一概略過不提,以至於給人留下的印象好象戰爭就是這麼自然而然擴大的。
這就留下一個值得推敲的問題。
戰爭為什麼升級、日本何時決定擴大戰爭、如何謀劃的?要還原真相,這個事情不能不弄清楚。
而且如果錯過這一節,就錯過了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日本海軍爭著要演“一號”。
——*——*——*——*——*——
涉及比較深入的資料本身有限,觀點也就兩種,一個認為是開始前即已經確定,另一個認為是開戰後。
至於後一個觀點的具體時間節點,有的認為是豐島海戰後,有的認為是牙山之戰後,還有的認為是拿下平壤之後。
反複思考,我覺得,從軍事常識角度講,可以作一個判斷。
對於戰爭問題的分析,必須區分戰略和戰術行動,行動方案。
按程序和責任,首先,內閣定下出兵朝鮮的決心(6月2日已經做出)。
下一步就是明確戰略目標,製定作戰方案。
這應該由參謀本部(還應加海軍的參謀部或說海軍軍令部)負責。先前“三人組合”那種方式,有一種先例。但今後,參謀本部和海軍軍令部將擔任主角。至於還給不給內閣報告、批準,那已經不一定了。參謀本部早就獨立了,就在此前一年,海軍參謀部也如願以償,脫離了海軍大臣。這已經夠讓內閣不安的了,日本還有一個“戰時大本營”製度。此前的6月5日,大本營也已經成立,對外戰爭問題有權獨立負責,並直接對天皇報告。為了保證內閣還有點參與和發言權,政治強人伊藤博文硬擠進了戰時大本營。這也成為特例,此後的首相,也被感覺不舒服的大本營踢了出去。
再下一步,按照戰略目標和總體作戰方案,製定具體的計劃或分階段方案。
這一步,則完全由軍隊獨立負責了。從參謀本部以下各級製定,報上級批準,最高報到參謀本部。其它人,無從插手。至於行動過火,惹出外交亂子,才用得上外務省——當“滅火隊”去吧。
——*——*——*——*——*——
計劃必須視軍事行動結果和下步需要而定。而軍事行動,我認定按日本人目前的實力,隻能是打打看看、逐步升級。從小打開始,打到準備征服整個大清朝這麼大規模。
到此為止,就達成整個對清戰爭的總體戰略目標了。
前邊,分析“三人組”的方策,我們會發現,目標其實沒有後來的那麼大。那僅僅相當於一個在朝鮮挑起戰爭、然後進占朝鮮的方案。6月4日(大本營成立前一天)經內閣通過,根據這個方案,日本已經初步完成了在朝鮮的部署,完全占據了有利地位。
而陸、海軍的準備工作,沒有僅僅局限於這個方案,而是大大地超出。這說明,軍隊的野心、軍隊的胃口,遠遠不止是朝鮮。
所以可以相信,對清作戰的方案,軍隊已經進一步討論成型,至少也是個新的預案,隻需在適當的時機向天皇全盤端出。
最適當的時機,就是形勢向日本傾斜,擴大已有成果的有利時機。
——*——*——*——*——*——
既然各國已經“閉嘴”,各自回家關門閉戶,強盜就可以明火執杖上街了。
確認後退的路也已經考慮到,勝了什麼都好說,即使戰敗,也可以請列強出來調停,結束戰爭,所以,也不必擔心後顧之憂了。
況且,戰場布局已經完成,大清將自己陷入“外交泥潭”,軍事上仍然沒有做出有力反應。
日本帝國決心與大清一戰的膽量空前增大。
作為外交協調成功的標誌性成果——與英國簽訂條約的第二天,即7月17日,天皇立刻現身,參加了大本營舉行的禦前會議,決定對華開戰,通過了作戰方案。
請記住這一天。
就是在這個會議上,天皇和皇軍們就不再圍繞駐朝清軍廢話,而是直接將戰略目標越過朝鮮,指向清國內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