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倉促調兵應戰(1 / 3)

日本人的戰車隆隆發動,無法阻止。

以打促和,以戰止戰。這個道理我們後來才明白,明白得太晚。

一手談,一手調兵,才是正道。

人家日本人已經把兵力部署完了,大清才開始忙著調兵。

這一切的節奏,全在日本人的算計之內。簡直是按人家的部署在行動,搞演習也沒有配合得這麼好的。

——*——*——*——*——*——

7月14日,就在日本送來“第二次絕交書”、關閉談判大門的同一天,光緒迭降諭旨。深宮大院內的皇帝都終於清醒了,還要敲醒昏昏沉沉的李鴻章:

一道電報諭旨“著李鴻章體察情形,如牙山地勢不宜,即傳諭葉誌超先擇進退兩便之地,扼要移紮,以期迅赴戎機”。[ 《軍機處電寄李鴻章諭旨》,《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一道密寄諭旨,令李鴻章“速籌戰備,以杜狡謀”,“先派一軍由陸路前往邊境駐紮,以待進發”,而“葉誌超一軍兵力尚單,須有繼進之軍以資接應”。[ 《軍機處密寄北洋大臣李鴻章上諭》,《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光緒始終憂慮牙山清軍,似有先見之明。而先將大軍集結鴨綠江邊的指示,也相當正確。如果早這樣辦理,結局決不至此。

16日,軍機處又電寄李鴻章一道諭旨,諭“朝廷一意主戰”,口氣相當嚴厲,指責“李鴻章身膺重寄,熟諳兵事,斷不可意存畏葸”,嚴令李鴻章“將布置進兵—切事宜迅籌複奏”。並重重警告“若顧慮不前,徒事延宕,馴致貽誤事機,定惟該大臣是問!”[ 《軍機處密寄北洋大臣李鴻章上諭》,《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

皇上急切責備,朝鮮局勢危急,李鴻章這才行動起來,急忙籌劃並上奏向朝鮮派兵事宜。

——*——*——*——*——*——

清軍7月16日的計劃,主要是:

駐守小站的衛汝貴部盛軍(淮軍)6000名,由海路至大東溝登陸,由陸路赴平壤。

駐守旅順的宋慶部馬玉崑率毅軍6000名也自大東溝登陸,由陸路赴平壤。

盛京將軍部下左寶貴(淮軍舊部)部奉軍3500名,由陸路赴平壤。

豐升阿率盛字練軍1500名,由陸路赴平壤。

此外,駐牙山之葉誌超、聶世成部在被敵包圍以前從海路撤往平壤。

北洋水師主力首先掩護陸軍的海路輸送,然後支援在朝陸軍,同時守衛渤海灣口。

本來此前準備海軍天津、旅順部隊直接由大同江口登陸,進占平壤,但因北洋偵察船在大同江口發現敵艦蹤跡,為避危險,改由大東溝登陸。由於一拖再拖,朝鮮西海岸港口戰略要地竟全數在日本控製或威脅之下,給大清造成很大阻礙。

憑感覺來講,這個計劃,也有數處問題:

整體上評價——感覺零零散散,就是分頭機動、集結,數路進軍,集中於一點,看不出什麼戰略目的。就是一個純粹的運兵計劃。

著眼點就是哪兒缺兵,往哪兒補。戰略視野相當狹窄,僅及一隅。老祖宗創下的而且朝堂上空談時也提到的“攻其必救”、“圍魏救趙”……這些戰爭謀略和輝煌戰例,都去哪兒了?

費盡思量,綜合當時的情況,我終於認定李大人的戰略目的:壓。

就是大兵壓境,重兵壓迫。造成“泰山壓頂”之勢,嚇住日本人,使其不敢動手!

從援軍開拔後,李鴻章紿總理衙門的另一封電報中,可以看出:

“派赴平壤衛汝貴、馬玉崑、左寶貴各軍,皆係鴻舊部,練習西洋新式槍炮多年。屢飭該統將等和衷商辦。凡其力所能及者,當可無誤機宜。……俟添兵到前敵時,仍可一氣貫注。如各軍均逼漢城,屆時須與各國交涉,再隨時請派大員前往督率聯絡,期有實濟。”

在李鴻章看來,衛,馬、左諸軍皆有較強的戰鬥力,且同氣連枝,隻要進逼漢城,中國便可轉居主動地位,再與列強交涉,促成和議。

這與前兩次處理朝鮮之亂,本質上如出一轍,隻不過是規模大了一點而已。

按前兩次的經驗,再不聽就把日本抽幾鞭子,把它抽到談判桌前,是比較有把握的。

惜哉!這個計劃,如果一個月之前提出,就是在牙山清軍到位之後,接著派這些大軍進發,還行。

可現在的時間變了,形勢已經變了。

——*——*——*——*——*——

從各部行動來看——沒有顯出什麼總體戰思路,仍然是各打各仗。唯一的一點點配合,不過是海軍提供掩護、支援。

先不說陸軍。

深入分析大清在海軍的使用上,任務就是三個關鍵詞:掩護,支援,守衛。

這個計劃一開始,從戰略上,就沒有決心與日本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