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壤這裏來看,是戰是守,可謂一波三折,到了朝令夕改的程度。
史料記載:自從進駐平壤,清軍在李鴻章“堅紮營壘”的指示下,以“先定守局”為上策。
但衛、馬、左、豐四將領地位並列,“平日彼此拜會,專尚虛文”,軍中早有人“知其不可守”。[《兩渾函》,《盛檔.甲午中日戰爭》(下) ]
諸將則惟“日督勇丁並朝民於城內外築壘,環炮而守。及誌超至軍,彌庸懦,無布置,識者憂之。”[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見《中日戰爭》(1)]
就是說,四位將領定下了“防守”戰略,然後,便躲在城裏,除了組織部隊和百姓構築工事,架設大炮,然後就是相互之間拜訪、嘮嗑,客氣客氣,估計還要請吃、吃請。其它,便一無所事。
這就是未定統帥造成的局麵。
連軍中都有明白人看出來“不可守”了。
等葉誌超退入平壤,接到朝廷任命,擔任平壤清軍“總統”之後,葉誌超更是顯得束手無策了。
就在這樣的虛耗中,先敵一步占據平壤的戰略意義,正逐步地被耗掉。
…………………………………………
當然,估計也可能,葉誌超不停地轉圈子,是在緊張的思考,隻是需要時間。
戰前,擺在主帥葉誌超麵前的頭等大事,是早日確定戰守之策。
首先,可以肯定,隻是一直遠遠躲在後方聽槍炮聲,“跑路”前都未與日軍見上一麵的葉“總統”,說什麼也不會趁著日軍大隊還未在平壤集結,打什麼主動的進攻戰了。
光從清軍派出的探騎每天隻在平壤附近活動,東僅到成川,南不過保山、黃州一帶,就能看出葉“總統”的戰略視野有多大,決心有多大。
8月31日,葉誌超決心已下!
葉誌超向上打報告,提出的是一個“俟兵齊秋收後合力前進”的計劃。
這個戰略目光夠深遠,打算夠長遠,估計還體諒朝鮮百姓,怕踩壞了百姓的莊稼。
秋收後——就是不知道日本人允不允許,同不同意到那時再來。
…………………………………………
當然,這個計劃被李鴻章客氣地批評為“老成之見”,“潛台詞”就是——保守,畏敵,避戰。
此時朝鮮已有一萬多清朝大軍,李鴻章要的是葉誌超在平壤站穩腳跟之後,相機出兵,主動迎敵,可不是等什麼莊稼收完,倒出原野來。
9月2日,李鴻章接平安道閔丙奭電報,得知日兵已自元山登陸,南路平山日兵到瑞興,急電葉誌超“預備進占”。
3日,葉誌超複電了,直言怕敵切斷後路,不敢迎擊來敵。
所憑的理由竟是:聽說——大島(義昌)曾經說過,如果我軍前出,他就由水路登陸,切斷我的後路。(“聞大島有雲:‘若我軍前進,渠由水用船載兵登岸,襲我後路,斷我轉運。’”)
這個情報哪來的?我翻閱資料,在一本書裏發現:竟是漢城的朝鮮翻譯探查到的。
葉誌超的話是真是假,是不是他編造的敵情,這裏不好認定。
但總讓人懷疑,反正我覺得,光這個渠道就不那麼可靠,不可靠在中間似乎缺少什麼環節。
如果是清軍的翻譯,怎麼探聽到的日軍情況。
是日本人請的翻譯的話,還有可能探聽到,但又怎麼傳到清軍這裏的。
我就這個問題琢磨了很長時間,也到處查證。最後得到的唯一可能有關聯的,還是在大院君李罡應身上。
有人說,李罡應被迫與清軍斷交,但私底下卻仍然與清軍聯係,包括送出日軍行動的情報。如果真是這樣,那這個渠道就幾乎無縫地連在一起了。
李罡應真的是這樣,做過這些事情嗎?確實有這個可能。這個需要從他本身和麵臨的處境去分析。
李罡應被日本人扶上寶座,與上次被亂兵擁護奪回王權,雖然都是被利用,卻有很大的不同。也許是為了保住了自己的兒子,據說他當時將兒子痛罵一通,李熙也痛哭著承認錯誤。上演這樣一場親情戲碼,驗證了我的猜測。
而且,李罡應完全是委屈求全,他並不是很得日本人信任,隻是在那個職位上而已,是個不折不扣的傀儡,這點沒有疑義。甚至連新任命的政府首腦金弘集也是“兩麵派”,別看這家夥很反清的樣子,一看大清不行了,也不避諱乾隆爺“弘曆”的名諱了,正大光明地把“金宏集”改回了金弘集。真正被日本人扶持起來掌權的,是金弘集手下的一幫“親日開化派”(在日本攻打王宮中做內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