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堅匿平壤,坐等敵來(1 / 3)

南麵,是曾經戰敗過自己的日軍。

東麵,又來了一大隊日軍。

兩大股敵人,哪路也是葉誌超惹不起的。

既然平壤城城高牆固,不如待在城裏更安全。

…………………………………………

反複地觀看平壤保衛戰的史料,想起日軍攻城,我總會想起《孫子兵法》講的:攻城,為諸軍事行動中的“下策”,“將不勝忿怒而蟻附之,殺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將之罪也”,日軍有多大能耐,敢來啃平壤城牆?

看到平壤保衛戰,我腦中也時常浮現出抗日戰爭中的著名保衛戰。

史上對日作戰,以守城摧敵鋒而寒敵膽,足以榮耀史冊的,均在抗日戰爭中,有“常德保衛戰”,有“衡衛保衛戰”,有第一、二、三次長沙會戰……

常德,兩條江環繞古城,與平壤最相似。國軍利在牢牢占據城外製高點、依托江岸河堤,控製道路橋梁,層層抵抗。外圍失,繼以城牆戰鬥,城破,繼以巷戰爭奪……終以8000男兒血肉,抗擊日寇40天,日寇竟未能全部占領常德城。

衡陽,有一江流過城西,與平壤差似。國軍利在巧妙改造地形、構築工事,設置層層陣地、重重火網。日寇撞上鐵疙瘩,從外圍開始,反複爭奪,每前進一步,都死傷累累。50天,終未攻克全城。

長沙,一江過城西。國軍利在設立層層戰線,輪番接敵,逐步後退,至長沙腳下,一鼓而齊出合圍敵軍。尤其以第三次長沙會戰,日寇遭遇前所未有之慘敗,不但未進長沙城,還落得個狼狽北逃,又一路被追擊、截擊,退過新牆河了,還站不穩腳。

分析這三個著名守城戰例,有一個基本的共同點:加強外圍防禦,層層遲滯消耗敵人。

從軍事角度講,防禦本身,必須講究:縱深,彈性。

在炮兵裝備和技術接近現代的抗日戰爭中,國軍能采取外圍抗擊的方式,減少和抵消火炮對中心陣地——城池的威脅,大清朝時候,炮兵哪有現在厲害,葉誌超卻未能想到這一戰術,使城牆直接暴露在日軍的火炮之下。

翻來覆去看,葉誌超的指揮上不過隻有一招,始終使部隊蝟集一團,出則同出,退則同退。

稍作試探,便迅速縮回,自此以後,清軍便將自己關在平壤,緊鎖大門,作固守之計。

還是蝟集在一起,不敢離城太遠設立陣地。

說到底,葉誌超再次犯了單純困守的“消極防禦”錯誤。

當然,部下也有要求主動出擊的,葉誌超則是堅守不出,主力決不跨過大同江。畢竟還是“感覺安全”一些的好。

…………………………………………

日軍的感覺也好不到哪裏去。

8月19日,日軍第五師團長野津道貫中將抵達漢城當天,終於見到了第十旅團的傳令兵。

8月8日在元山登陸的第十旅團,仍在開赴漢城的途中,十幾天才行至抱川郡。

既然決心不再等待援軍,獨自發起攻擊,那還向漢城集結個啥?別繞那個彎子了,直接拐向平壤。

20日,野津命令該部改變方向,由抱川郡向西北方向的朔寧進發,與第九混成旅團原先派出的部隊(一個大隊)會合。22日,第十旅團長立見尚文少將由仁川進入漢城,野津當麵命令:到朔寧集結的第十旅團和第九旅團一部組成朔寧支隊,由立見尚文率領。

這一天,野津道貫又接到大本營訓令:第三師團的一個混成旅團將於8月26日前在元山登岸,暫歸第五師團指揮。野津又將其編為元山支隊。

野津又將師團本部分成兩個行進團隊。

而後,野津下達命令:

“第一團隊宜以五日由新莊進,十日分其半:半隊由看樂坡、祥原、串場,半隊由綠沙浦、月江、保山鎮、新興共進衝平壤。第二團隊宜由南川經黃州,分為兩隊:一隊由麻華裏、當洞、潮川,期十四日進至平壤;一隊由看東坡、祥原、串場、麥田店,以十五日迫近平壤。大島混成旅團宜以七日聚集黃州;前隊忽與之合,更先發至中和,十一日再聚集。以十三日由水灣橋出赤屯田,十四日進至大地境洞,十五日突擊平壤。朔寧支隊宜由新溪縣九日出三登;十二日午前出發,經江東縣、麥田店,十四日至大地境洞,邀擊敵遮大島旅團隊者,從便突平壤。元山支隊宜以五日由陽德向順安,截擊敵逃路。”[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記》第4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