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都來當海上運輸隊(1 / 3)

豐島海戰,對戰局所起影響,無論如何也不容小視。

對清軍來說,雖然損失不小,但不幸中的幸運,卻起到了難得的預警作用。有此一點,將士鮮血不會白流。

敵人的偷襲,一時也激起了北洋官兵的憤慨,大家同仇敵愾,都欲一戰雪恥。據說連洋人雇員們都決心要共同打擊日寇。

在豐島海戰後,李鴻章便命令丁汝昌“統帶鐵甲各船,馳赴朝鮮洋麵,相機迎擊”。奉此命令,在不到20天的時間裏,丁汝昌艦隊就三次赴朝鮮洋麵巡遊。

7月26日,北洋9艘軍艦便開往朝鮮,這次是漢江口外,尋找日本艦隊蹤跡。沒有找到。

8月2日,李鴻章下令艦隊再次出巡。北洋艦隊奔赴朝鮮大同江口,巡航結果,還是沒有找到。

8月9日,丁汝昌率北洋艦隊主力第三次出巡,10日再次到達了大同江口,結果,仍未發現日艦蹤影。

這幾次出巡,未有任何收獲,令人起疑。

朝廷對艦隊毫無戰果地空手回來也相當不滿,一次比一次更嚴厲切責,直至與“畏敵避戰”問題掛鉤了。

難道,日本艦隊打了一場就跑了?到哪裏去了呢?

…………………………………………

豐島海戰,對聯合艦隊來講,也不是什麼值得慶賀的事。

擊沉一艘運兵船,支援了陸軍,卻給外交上惹上一場亂子,讓外務省花錢、找人,買好臉,忙著去擺平。

當然那都沒多大關係,關鍵是,給聯合艦隊帶來了危險。

這決不是簡單的如某些書上所寫,日本國內齊聲歡呼,軍隊士氣大振,從前的擔心一掃而光,戰勝的信心升騰。

一句話說:還未到那個時候,也未必到那個程度。

相反,按照軍事常識,伊東應該懊惱和驚懼。

仔細回味,艦隊主力在戰場之外,並未露麵,一直呈隱蔽狀態。艦隊司令伊東佑亨給第一遊擊隊司令坪井航三安排的任務,核心是:搜索。

出發前,他給坪井明確了一條,至關重要的一條:如遇大隊,則開戰,遇小隊,遇放過。

坪井卻一遇“濟遠”、“廣乙”就開炮了,可能他認為遇上兩艘戰艦,就可以攻擊了。

我覺得把握伊東的命令,所謂的大隊,是指大隊作戰艦艇,而非兩三艘軍艦,更非運輸艦。

如果為了“捅”一把陸軍運兵船,那麼根據傳來的情報,伊東肯定知道,那幾天,還有更絕好的目標——清軍盛軍毅軍的大隊運輸船隊,何必去冒這麼大險抓一把牙山增援的清軍。

伊東所求的,是艦隊要力爭找到北洋艦隊主力進行決戰,而非打草驚蛇。

與一個實力相當強大的對手作戰,最有效的辦法,是趁對方不備,猛然下手,下手就來狠的,務求一下將對手打倒。

坪井這一開炮,等於把艦隊的意圖完全給暴露了。聯合艦隊的最寶貴的“突然性”一下子也不複存在了。

而且,北洋海軍的主力一艘未少(“廣乙”那隻不過是一艘不起眼的鋼脅鋼殼魚雷快船),令人恐懼的不沉鐵艦還在。不但沒打倒大清海軍,反而還極有可能激起對方強烈的複仇決心,這實在是得不償失的事情。

北洋艦隊頻繁地出去,似乎已經有跡象表明了這一點。

盡管可以派情報人員向港口偵察,但隻要艦隊離港,又怎麼能確定他們的目的地?

所以,茫茫大海猶如漆黑暗夜,誰知道北洋艦隊會躲在哪裏,又會從哪裏猛然躥出來咬自己一口?這種恐懼,如果不是伊東本人,不是整個艦隊的生死壓到肩上,是無法體會到的。

…………………………………………

所以,聯合艦隊一再回縮,直到縮回了長直路根據地(在朝鮮全羅道西南,由群島相擁而成的海灣)[ 鄭彭年 《甲午悲歌》]。

還記得缺少護航、幾乎獨自上路的日本陸軍嗎,還在一股股小心地在朝鮮東海岸元山登陸,再跋山涉水向漢城集結。

聯合艦隊突然想起了受難的陸軍兄弟,已經準備專心給陸軍的後續部隊護航,當專業海上運輸隊了。

難怪丁汝昌與伊東一直碰不上麵。

…………………………………………

但還有一個問題,是丁汝昌無法向朝廷解釋的。

看他去的那幾個地點,全在漢城(仁川,漢江口)一線以北。

最威猛的一次,也就是唯一最靠近南邊的一次,是衝向了漢江口。

據陳悅先生研究,丁汝昌所謂的複仇,隻是把目標定在截擊孤立的敵艦。“原冀截衝寇船,麇其一二冠軍者殲擊之,庶微足雪死士之冤仇,泄臣民之公憤”。這一句話,道破天機。

原來丁汝昌的戰術,並未到與敵決戰的高度,而是采取了一種捕捉單個或小股敵艦,逐步消耗,積小勝為大勝的戰術。雖說“釣”到一兩個大艦(麇其一二冠軍者殲擊之),那是遮蓋臉麵的用詞。

這個設計,其實非常符合北洋水師的實力,也是一種精明的選擇。

從軍事角度講,采取這種方法,決不是消極避戰,而是一種主動防禦作戰,通過小心地保存自己、逐漸的消耗敵人,爭取到實力的天平向大清一方傾斜為止。

這是對陣雙方實力基本相當,特別是較弱的一方通常采取的行動。無數陸上、海上的成功戰例,都印證了這一戰術的正確性。後來的太平洋戰爭中,日本海軍就是用這樣的方法,將大英帝國在遠東的海軍力量一點點打掃了個一幹二淨。實力差距太大,那弱者就隻能“打海上遊擊戰”了。當然,遇上美國這樣實力相差懸殊的對手,人家可以分成幾撥跟日本人打,都占優勢,所以,隻有偷襲,偷襲不成,就輪到日本人被一片片地打掃幹淨了。

所以,不能以這個來指責丁汝昌。

但是,還有一個疑問無法解開。就是巡遊了好幾次,竟然連一艘落單的日軍軍艦沒捕捉到,這就不好說了。

至少也有日本的偵察、通信艦吧。看資料,那段時間日艦從北向南,仁川外海有“高千穗”,牙山有“築紫”,還有“八重山”艦在南北遊逛。遠離主力,個個是標準的“單槍匹馬”,這膽子可夠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