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致命的遺憾(1 / 3)

裝備相對落後,部分裝備質量低劣,加上數量不足——是導致北洋戰敗的一個致命的因素。

還是那個不太成立的“假設”——如果北洋現在實力上再有十艘軍艦,北洋艦隊甚至不需要等到“中場”,直接按照鄧世昌戰前提出的那個設想,接陣中就展開兩翼,將敵一包袱全部兜住。

當然,話說回來,如果再有這十艘軍艦,估計都不會有大東溝海戰,而日本人可能要再忍耐五年、十年的了。

整個曆史可能都要因此而成為另外一個樣子。

…………………………………………

回到現實。大清軍艦不但數量少,而且落後,航速低。

聯合艦隊除“西京丸”外,戰艦11艘,排水量36771噸,平均巡航速度18節。

北洋艦隊戰艦12艘,排水量34420噸,平均巡航速度15節。

這還是理論上的。北洋艦隊除兩艘巨艦外,其餘均比日艦小(清艦多是2千多噸,而日艦多是3千多噸)。北洋全是老艦,雖然戰前進行了整修,但鍋爐老化加上燃煤質量差等原因,連質量性能最好的軍艦,航速也根本達不到15節的設計航速。

戰場上運動速度快,決定了有較大的機動靈活性,較多的戰術選擇。唯有快速,才能有包圍、繞擊之一說,而且打得贏就打,打不贏還可以迅速脫離,逃之夭夭。這些好處自不待言。

速度慢,戰術選擇就少,隻能打“陣地防禦戰”,隻能等著敵人接陣,再實行“切斷”。連變一個“雁行陣”,都變成了“V”字陣,我們還能要求海軍什麼呢?

讀史到此,每想到這些,都讓人有一種抑製不住的痛心。大清統治者所作所為,對北洋艦隊而言,無異於犯罪。

甚至我們也應該強烈譴責“買再多的艦也沒用”論。我們不能完全無視基本的物質基礎保證。很多人還是清朝“清流派”一樣的作風,習慣於泛泛地從道德層麵批判,將責任一概籠統地歸結為將士無能,指揮失誤。還認為,“對這樣的軍隊,給他再多的軍艦也是失敗。”這個結論,不能說錯,但看問題實屬有點標簽化了。

有時我甚至感覺,這類的話語還有幾分冷血。

血與火的戰場上,失去的是士兵們的生命。

口口聲聲講“人文關懷”的人,能去關懷一個野生動物,能去“關懷”一個曾被曆史認定的惡人,卻在對待北洋官兵上,表現出旁觀者的冷漠,甚至連想都不去想。

犧牲者,不隻是封建階級的犧牲品,他們不應被漠視。

…………………………………………

其實反複看關於這場海戰的各種記載,我感到有很多次,北洋艦隊都捕捉到了敵艦,集中攻擊,想要來個殲滅。哪一國海軍不會追求這樣的戰果?

可是結果,日本海軍竟然一艘未沉。多艘軍艦被穿透,四處透風漏水,都愣是不沉。

炮彈彈種和質量,還有魚雷的質量,使北洋海軍的戰力再度打折,至少三成。

北洋艦隊出海護航,在兩國宣戰、敵情威脅已經非常嚴重的情況下,竟然連彈藥都沒有帶足。

金一南先生告訴我們,大戰之前,“定遠”、“鎮遠”兩艘戰艦主炮的戰時用彈僅存3枚,唯練習彈“庫藏尚豐”。一年前李鴻章已知此事,“令製巨彈,備戰鬥艦用”,卻一直無人落實。所以,不排除這種可能性:海戰中大清主力二艦之主炮,絕大部分時間內,一直在用練習彈與敵艦作戰。

充當練習彈的,一般都是沒有裝藥的,裝點沙子泥土,作為配重。有時也用不能暴炸的穿甲彈來代替,而不是價格較高、製造工藝要求高的“開花彈”(爆破榴彈)。

這與實戰記錄的情況是十分吻合的。

為什麼?誰之過?

…………………………………………

北洋水師號稱是一支新型的近代化海軍部隊,海軍從來就是個技術兵種,也是富國的專屬品。艦船投資與物資消耗量驚人,艦隊運行及保養需要注入大量專業技術人才及附屬設施才能維持。

李鴻章愣是全盤籌劃,整出了一套嚴密的體係。“凡籌餉、練將、修船、製器、鑄造軍火、置設天線,以及儲備械具煤斤,無一而非急務……是以地方設清訟、發審、保甲、水利、籌款、車船、厘金、征信等局。海防則有設練餉、支應、軍械、機器、製造、電報、船塢、工程等局,並分設營務,建立水師、武備學堂及醫院、煤廠,均專職專責以免貽誤。”

李鴻章的這一套,十分接近近代軍事後勤思想,曾有力地支持了當時稱雄亞洲的北洋艦隊。

1888年《北洋海軍章程》正式頒布,進一步明確了水師各部門的職責。

船械局專管維修艦船的船塢和兵船一切器具的添置購買;天津海防支應局專管海軍的軍俸餉;天津軍械局專管水陸各軍軍火的收發;威海衛水師養病院專管海軍將兵戰傷救治。

中日戰爭開戰前的近十年中,北洋水師基本建成了較為完整的後勤保障體係。[ 宗澤亞 《清日戰爭》]

可惜了啦,隻是較為完整。

體係完整是一回事,但能夠有效運轉是另一回事。

如果有一個環節上螺絲生鏽,就會因這個螺絲影響一場戰爭的成敗,決定一個國家的興亡。

據史載,李鴻章為了軍備質量有保障,也免除有人中飽私囊,寧可舍“國產貨”,而購買相對貴的“進口貨”,還製定了嚴格的規章,甚至要求報告、各級批示、稅務司款項進出、驗收環節,都要完整地對上。夠嚴密了吧,這應該可以了吧?

但是,事實證明,裝備采購還是可以做假的。

吃回扣,以次充好,在海軍不是秘密。負責軍購的,本身就是李中堂的親戚故舊,連煤碳(軍艦燃料)定點保障的供應商——開平煤礦,主管都是海軍大臣醇親王的管家。這樣一個“煤老板”,怎麼去監督?

李鴻章設的這些專職專責的崗位,已經被當成肥缺,主管領導批條子、主管機關下派、各級還想安置點“關係”,“專員”都成了“專門安插人員”,這部機器,鏽蝕的何止是一個螺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