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金州地峽困局之解在陸上(1 / 2)

“天下沒有攻不破的防線。”

“天下沒有守不住的防線。”

這兩句看起來互相矛盾的話,都成立。

戰爭史上,無數的戰例,都能證明這兩句話的正確性。

隻有這兩句話中,才體現出一個真理:戰爭的決定性因素,是人。

…………………………………………

“視察清國河海防禦之力,其炮台數量雖然眾多,其配置之炮也為不少,但其位置、構造之法,並不得宜。除一二之外,皆如無有,甚至反而有益於敵者。”

“旅順口,乃清國所恃者,北洋之門戶,且設有機器局和船塢,以作修理軍艦之用。是以,其防禦能力不小。但其不顧後方有與大連灣、金州灣互為表裏之地峽。故而,一旦扼此地峽,則隻能不戰自降。”

以上兩段,誰說的?

日本人,小川又次,還是在那個《征討清國策》裏。

所謂“位置、構造之法,並不得宜”,應該指的是,炮台多為敞開式,沒有頂部防護。炮台、炮位多朝向前方,水平射界受限,極少能達到360度全範圍射擊,對後方的射擊能力為零。

這意味著炮台一旦遭到來自後方攻擊,則形勢危矣。

一旦將這些炮台奪占以後,可以用來攻擊港灣,“甚至反而有益於敵者”,正是小川策略的毒辣之處!

第二段,則更黑。

“金州地峽”!

狗日的日本人,又讓我一次後脊梁發涼。近一百三十年後的發涼。

沒錯,這是旅順天然地形的最大弱點,是無法用人力改變的天然弱點。

從地圖上可以清晰看到,從旅順口往東北看,僅以一狹窄的通道,經大連,與奉天(沈陽)相連。金州地區,尤其狹窄。

在這個通道上,大連旅順之間,防禦上唯一能憑借的,就是那連綿的幾道山。

旅順防衛區的命門,就是這裏。

本來,依靠炮台能有效守衛港口,威脅海上敵艦,而由於港外也有山峰環護,按當時的艦上火炮特點,海麵上的敵艦卻攻擊不到港內軍艦,也無法與炮台的火炮相抗衡。所以,旅順港可謂固若金湯。

但旅順口的攻破之法,恰恰是從陸上開始——旅順港的後路。

就是說,海戰的結局,取決於陸戰。

…………………………………………

日本人在十年前就看到了,七年前就想到了。不知道李鴻章想到了沒有。

也許想到了,但李大人又自恃“炮台堅固,有不可摧之勢”。

除日本人想到的之外,旅順三麵環海,地幅狹小,可謂先天不足,不適合屯駐大量兵力裝備。

戰時的補給問題,也是一個難題。當時朝中已經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指出旅順無內河通內陸,補給不便。

我走這趟路程的時候,旅順有火車站,有數條穿越群山的通道,交通也很便利。但,那都是後來修的,其中一條過山隧道是日本人占領期間修成,與之並行的是一條新修的,不過十年。

可以想象,當時還沒有這兩條公路隧道的情況下,山勢陡峭,通行有多麼困難。

這種地形的有利之處在於,旅順守軍可以利用這片山地,組織防禦,但這也決定著,旅順駐軍自給本身就十分困難。

而且,一旦山地被攻占,通路被切斷,那隻有困守一城、坐以待斃。

…………………………………………

但是,天下幾乎沒有完美的事情。盡管有不足,但地形上的不利影響,隻能從戰術層麵考慮,想法加以克服了。從大沽到旅順,經海上走內側海灣,從旅順後路進行補給,也許能抵銷無河流上行的缺陷。

山地的阻隔,對雙方都是平等的,而它的戰術價值,則隨著形勢變化而有所不同。戰時,它不會利於千裏迢迢前來的進攻一方,卻絕對有利於早已占據地形待敵的防守一方。也就是說,它絕對有利於對旅順港的自身防禦,甚至是不可多得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