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虎山一場決定性戰鬥(1 / 3)

隨著清軍左翼被突破之後,日軍向虎山方向的突擊隨即展開。

24日夜10時,工兵第五大隊利用提前造好的扁底船,使用木材構築橋柱和橋桁,開始架設浮橋。

此處江水分為三道。雖然多了兩道,但好處是水量被分開了。工兵先在義州城下架起第一江的浮橋,而後開始架設第二江的浮橋。

第二江為主流,江麵相對較寬,江水較深。要完成第二江架橋任務,必須先渡過150米寬的江麵。

日軍決定派人攜帶繩索,遊到江對岸。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日軍到了這兒,卻不用準備好的平底船了。為防止驚動對岸守軍?可前邊還有第三江啊。

10月下旬,鴨綠江地區已漸入冬季,氣溫降到零下,江麵結著薄薄的一層冰。

一個“二貨”司令,又派了一個“二缺”貨,扛著一捆繩子,大半夜的,要泅過江麵,去對岸搭建浮橋。

奇跡沒有出現,“二缺”還未到對岸,就沉下去了。

但日本人接著再派兩人下水……直到成功將係繩任務完成。天明前,距山縣命令的時間超出了一個半小時,第二江的浮橋終於架好。

25日淩晨3點半,日軍不等浮橋架成,就已經開始進行渡江的準備。浮橋架好後,桂太郎便率第三師團首先渡江,師團主力向虎山清軍陣地正麵發起衝擊。

另計劃,大迫尚敏的第五旅團占領虎山東麵的高地,立見尚文的第十旅團進至虎山西麵。

虎山,將一下子陷入日軍的三麵包圍之中。

…………………………………………

防守虎山的將領,是以勇敢著稱的總兵馬金敘。

馬金敘,字麗生,安徽蒙城人。原隸屬劉銘傳,為銘軍將領,官至總兵,後調到宋慶部下。

馬總兵守虎山,源於一次帶有一定偶然性的調整。

先前,從各種跡象看日軍渡河的苗頭已經明顯,23日早晨,宋慶帶著聶土成、宋得勝、馬金敘三將親自查看防禦。到達虎山,宋慶忽然感覺虎山控製鴨綠江和璦河,占據此地,有利於清軍愛(璦)河的防禦,隻怕敵人突然在此渡河,再占據虎山,形勢就會對我不利。所以,要抽選一名將領來加強防守,並激勵說“能膺此險要者受上賞。”馬金敘明知這個任務艱巨,但慨然請命,自願守禦此山,馬上“選奮勇五六百人登山為壘”。

同時,宋提督也重新部署兵力,又令聶士成選精銳駐紮山邊;再往後是宋得勝所部,為遊兵策應(預備隊性質);劉盛休所部在璦河西岸挑挖地溝,埋設地雷,以防敵人從江對岸架橋偷渡。為了便於往來,還設法在璦河上搭造浮橋,以接應虎山駐軍。他本人則居中調度,不管哪一方向上吃緊,便率同馬玉崑一軍(總預備隊)前往支援。

在臨戰前的關鍵時刻,宋提督圍繞虎山,調整部署,加強防禦,無意之中,卻與山縣有朋對上“點”了。

…………………………………………

可是,這根本不是什麼值得慶幸的事。

按說關鍵時刻加強這個地方,讓山縣一頭碰上一個“硬山頭”,不是好事嗎?

對,應該是這樣。但對清軍來說,卻絕對不是好事。

因為,清軍的兵力不足,相對於日軍來說,處於劣勢。

因為,這個虎山的戰術價值根本沒有那麼高。雖然扼住兩條河流,也擋住了鴨綠江上遊的敵人,但孤立突出,尤其是西麵到九連城方向,相對平坦無險可守,隻可作為臨時支撐點,借用一下子它的威力,卻不宜死抓不放,投入兵力死守。

那樣,這裏反成了清軍的一個包袱,再無法機動作戰,戰術的彈性喪失殆盡。

一旦在這裏投入主要兵力,與日軍對決,等於戰鬥一開始便被提前拖入了決戰階段,形勢將對日軍大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