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聯合艦隊成功地將大清北洋艦隊壓縮在港內,並完成了對遼寧大連灣至鴨綠江口沿海的詳細偵察、測量,就是登陸作戰發起的時候了。
下一步,就是把陸軍送上大陸,讓他們打頭陣、搶得頭功,替自己把旅順軍港拿到手。
10月19日,伊東祐亨到達朝鮮大同江口的魚隱洞海軍錨地,去見第二軍的司令官大山岩,商討登陸事宜。
不料,在此後的會議上,陸海軍雙方在登陸地點上產生了異議。
海軍根據“八重山”艦報告,認為花園口是登陸的最適宜地點。
海軍首先考慮的,是有利於自己行動的條件。如運兵船能夠盡可能靠近陸地,以便迅速登陸,還登陸點的潮汐情況,天候(關係到浪高浪低),登陸點的海灘情況,都要考慮到。這不是單純的自私,而是專業角度,海上行動要受海運船隻和海軍裝備限製。花園口海灣寬闊,為沙底,適於受錨,而且,恰恰是未布防的地區。不方便的地方,是大船泊地距海岸4海裏,給卸載帶來很大困難。登陸需換乘汽艇,拖帶舢板,來往費時費力。灣內地形比較複雜,礁岸環立,退潮時,露出將近1.5公裏的淤泥灘,所以,還必須乘著滿潮時行駛運送。
海軍一方評估,雖說有以上幾個不利因素,但總體還是利大於弊。
但是,陸軍所做的一切準備,是在登陸之後,發起金旅作戰,這是確定的目標。所以,陸軍希望盡可能在靠近清軍駐地的地方登陸。花園口至金州城,不僅距離80多公裏,要進行長距離的機動不說,還有三條河流不能徒涉。如果遲延數日,使敵兵完防禦,會給進攻帶來很大的不利。
所以,陸軍提出,要把貔子窩附近作為登陸地點。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日本海陸軍這場爭執是相當對立的。爭執不下,還把這場官司打到了“大本營”。但大本營不做裁決,遠離戰場,也無法做裁決。於是,大本營指示:你們自己商量。球,又踢回來了。
海軍“無奈又偷偷地測量了距清軍較近的海岸,但發現除五海裏以外的海岸外,都是運兵船無法航行的淺灘。”[ 《伊東祐亨在保勳會上關於黃海海戰的演說》]而且貔子窩這地方,海岸全是難以通行的灘塗。
除了這些“有力的證據”,恐怕還有一點——越往南,離北洋艦隊越近,危險性越大。登陸不可能一日完成,也不可能保證象班車一樣,每天早上來,傍晚回。如果北洋利用夜暗出動魚雷艇攻擊,情況就極難應付了。
日本海軍還有必須考慮的一個前提,是盡量避免敵人的抵抗,當然包括陸上。海軍覺得陸軍那個靠近攻擊目標上陸的要求純屬蠻勇無謀,如果趕到清軍防守點上,不僅僅是困難增大,一旦陸軍上不了岸,或被趕下海來,有什麼樣的攻擊計劃也是白扯。
可這些說出來,對大日本陸軍又象是一種羞辱,不好明著提醒。
隻好再爭。10月21日上午,伊東祐亨又親自在旗艦“橋立”上召集陸海軍參謀會議。又經過一整天的激烈爭論,才勉強統一了認識。“至夕,艦隊始行從花園河口(登陸)之議也。”[ 《日清戰爭實記》]
實際上,這個“統一”,是陸軍勉強同意了海軍的意見。
乘客當然拗不過船東,況且人家開船的說得很有道理。有困難,那是英勇的大日本陸軍的事了,上岸之後自己解決吧。海軍的任務,隻是負責將陸軍安全送上岸。
而且,大山岩還有一個考慮:時間。
時間不能再耽誤了。
22日,大山岩發布命令,明確了以花園口為登陸地點。
同時命令:工兵進一步做好保障渡河的準備,另外,還要根據擴大的作戰地域,延伸偵察區域,派出間諜上陸,到普蘭店附近及蓋平等地方,做補充偵察。
…………………………………………
花園口(現在地名相同)是遼東半島東側的一個小海灣(今大連市所轄莊河市西南),與大連灣之間隔著一片島群——長山島諸島。
正是因為這一處海岸很淺,大船無法靠近,所以清軍並未在此設防,連炮台都沒有。
日本人自以為,這正好達到出其不意,更便利了日軍的登陸活動。
但,日本人真的做到了人不知、鬼不覺,那麼出其不意嗎?
不是,清軍早就有個大概的了解。
日本海軍搞這麼多動作,頻頻在大連外海偵測,稍微動動腦子,也該預感到了。
非不知也,乃不為也。
更體會清軍難處一點說,是非不為也,乃不能也。
…………………………………………
伊東祐亨在海上玩“巡遊”是假,派軍艦到近海偵察卻是真,盡管他們搞得很隱蔽,還是露出了珠絲馬跡。李鴻章敏感地想到:直奉將有大警訊。
早在日軍登陸前的二十多天,李鴻章就已經通過各種渠道,基本確切地知道,日軍將犯旅順。
9月28日,他電告旅順諸將及丁汝昌,說:“各國探報,均稱日派大隊分路北犯,尤注意金州各島左右,欲竄旅後路,毀我船塢,實在意中。”要求各炮台加強守備,海軍加快修理船隻。
10月2日,又電丁汝昌及龔照璵說:“日決意以兵船護運陸兵二萬,或旅順左右各島,或山海關一帶,上岸滋擾。”
15日,李鴻章電總理衙門:“迭接龔使照瑗電稱:英、法水師提督屢電,倭欲由大連灣旁登岸,抄襲旅順。”
駐英國公使龔照瑗不斷轉來的情報,使大清基本掌握了日軍欲由旅順口後路登陸的動向。
這說明,大清本來是有時間準備的。
李鴻章十分清楚,“大連灣尤為旅順緊要後路,互相犄角,灣防不守,則旅防可危。”所以,當務之急,是加強大連灣的防禦。
但是,李鴻章能做到嗎?
不能。因為,海軍已經無力再戰,陸軍,也已經不敷調用。
…………………………………………
這期間,先是北洋艦隊停泊旅順船塢,尚在修理之中。後在李鴻章一再催促,尤其是朝廷上諭嚴厲的督促之下,丁汝昌率6艦勉強出海,也不過是按李鴻章的意思,“常派出口外,靠山巡查,略張聲勢。”寄希望於“我海軍出巡威、灣、旅一帶,彼或稍有避忌。”[ 《寄旅順丁提督》,《李文忠公全集》]本來就是打算做做樣子,嚇唬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