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日軍出現戰略分歧(1 / 3)

日軍雖然突破了清軍鴨綠江防線,在數天內連拔九連城、安東、鳳凰城。但是,問題也隨之而來:日軍的下一步作戰將指向哪裏?

在第二軍登陸遼東半島,正準備攻取金州之時,第一軍還在竭力擴張。但在下一步的作戰上,日軍在戰略上產生了分歧。

分歧主要來自第一軍,也就是山縣有朋和大本營之間認識上的不同。

11月3日,受勝利鼓舞,認為一切“風調雨順”的山縣有朋向大本營提出了《征清三策》,極力主張不怕艱苦再接再厲,發動冬季作戰,提出了如下建議:

第一,從海路至山海關附近再次登陸,建立根據地,以進行直隸作戰;

第二,向旅順進擊,以便將兵站基地移至不凍港;

第三,立即北進,以攻取奉天。

自負的山縣直接要求大本營從自己所提“三策”中取其一策。

然而,大本營一策也沒選,選擇了——原地設營,等待春季。

……………………………………………………

大本營是作如何考慮的呢?

關於第一策,山縣認為:“此次之戰鬥,海陸兩軍均連戰連捷,且常不失先發製人之機,今已占領若幹要地,宜乘此時機進兵山海關附近,盡全力陷敵之首都,使彼結城下之盟也。”這本是符合日本大本營在戰爭爆發前夕所製定的作戰方針——日本海軍如能取得製海權,則陸軍主力將從渤海灣登陸,在直隸平原進行決戰。

但是,情況已經變了。原來是獅子大開口,現在大本營已經知道了自己的“肚量”,也正在逐漸在縮小“口氣”。但好象那個宏大的計劃很符合大山的“胃口”。

前邊討論過,日軍決定由第二軍進攻旅順,就是因為不敢貿然進入渤海灣內。

別說僅登陸了遼東,還沒攻下旅順,即使攻下旅順,日本仍然不敢說有把握暢行無阻。

最為頭腦冷靜的伊藤首相對山縣的這個計劃持反對態度。這就是伊藤進入大本營的好處,也是將來大本營想辦法把首相趕出去的原因。

當然,趁著大本營還沒有狂熱得燒壞腦子這前,還要說服大本營的人同意。

按山縣的《征清三策》,日軍將“南迫京津,北略奉天”,同時開辟兩個戰場。伊藤首先看出了山縣頭腦發熱,開始隻看到軍事問題,看不到國際國內局勢,軍事上也隻看到勝利的勢頭,而忽視不利條件。這就叫要犯“軍事冒險主義”的毛病。

伊藤首相逐一分析,列出數條理由,來反駁這一策案。

首先,這個計劃大得沒邊。“第一軍留守於九連城,舉其餘之主力進襲奉天,進而向南攻擊北京,第二軍亦將守兵置於金州半島,餘皆渡海而叩山海關,循海岸陷天津,以使兩軍相應援呼?此雖壯則壯矣,又談何容易耶!麵臨天寒冰結之氣候,在渤海求運輸交通之便利,乃至難之事也。”

第一軍從九連城、奉天……第二軍從金州半島,山海關……這一路得留下守備部隊,確保後路,那得有多少兵力可撒。別說天寒地凍,海麵難行,就是登陸了,那邊何時到山海關,這邊何時攻到天津?越近京城,清軍守備力量越厚,這是想都不用想的問題。

山縣的傳人們後來犯的不就是這樣的錯誤嗎?隻是真可惜,伊藤沒活到1937之後,否則第二次侵華戰爭就可能是另外一個樣子了吧?倒是那名石原莞爾參謀提出的那個占領並確保東北,不再南下全麵擴大戰爭的計劃,確實挺瘮人的。可惜他份量不夠,說了不算。

伊藤還認為,“且敵之艦隊自黃海一敗後,雖畏縮而無出戰之勇,然並非全部喪失其力量。故欲將第二軍之大部運至山海關,需大量海軍之掩護,自不待言。”

以日軍的力量,根本達不到這樣的目標。即使是目前,也難以實現。因為大清艦隊還沒完全消亡,一切渤海內的活動隻能是冒險。從最壞處著想,這也至少也是必須防備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