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跌進自掘的戰略陷阱(1 / 3)

讀到甲午山東戰場這段曆史,象闖進了一個紛亂的“鬧市”。不是迷霧,這裏看倒能看得清,卻讓人頭暈目眩。

各種行動,各種線索,交織在一起,就如一團亂麻。

這團亂麻之中,還糾纏著各種的矛盾。

山東省守衛的情況,本來海防、陸防便各歸一家——海防,歸北洋,而陸防,則歸於山東巡撫兼提督。這是亂象之一,兩家不可避免地產生了各種糾葛。

而在海防上,陸海軍——艦隊和岸防守軍,也就是北洋內部,也產生了激烈的爭執。這就是亂象之二。

於是,在大清的國土上,朝廷中樞——北洋,朝廷——山東,北洋——山東……構成了一個複雜的互動場。

要理清頭緒,找到一條清晰的線條,說清甲午山東的戰場,準確發現失敗的原因,這個過程用輕鬆點的詞語概括,也隻能說是頗為不易。

……………………………………………………

直到後來,我發現,其實所有的問題都源自一個問題——北洋艦隊的戰略,何去何從?

而問題的核心,又在於——如何保住艦隊?

就是圍繞這個來選擇,所有的戰守問題才陷入了一個無解的循環。

……………………………………………………

一切皆為保艦之需。

其實,這個艦隊的存在於威海,才成了海陸軍共同背負的大“包袱”。如若沒有艦隊,要威海港幹啥?

岸防炮台可以獨自承擔港口防衛,抗擊敵艦隊。甚至如果沒有了北洋艦隊,日本艦隊都不會來攻,如旅順。即使來攻,如果不敵,放棄即可。

沒有港口所累,陸軍可以進退自如,放手前出迎擊登陸之敵。

如果抗登陸失敗,陸軍可迅速後撤,退守膠東半島山地,還有扼守山東半島的咽喉,製止日軍深入內地,爭取時間待援。

事情的發展,果然到了這個結局——

威海失守,艦隊覆亡,清軍陸軍最終還是退守到了膠萊這個險要的地方。

為了這個決策,李秉衡還再次背上了一個千古罵名。

……………………………………………………

這個無解的循環就是:

為保船,船不能離港出海作戰而必須依托港口。於是便必須力保港口。

為保港口,必須加強海防炮台。炮台一日不可無兵,必須原地死守,不能出去。

炮台不出兵,則陸路其它地方必須依靠山東地麵兵力獨立負擔。

而山東兵力,本身就根本無力處處設防;艦隊待在港裏,單靠山東地麵兵力無法完成反登陸作戰。

到此為止。

我們可以開始反推,日軍登陸——陸路失守——炮台不保——海港落入敵手,然後,就是不可避免的——艦隊覆亡。

無解的選擇,走向無望的結局。

……………………………………………………

以上,就是山東戰場的實際,也是導致失敗的最根本原因。

正應了那句話——在展開之初就已犯下的戰略性錯誤,是無法在戰役中加以改變的。

這決不是僅僅如多數史書上所歸結的那樣:山東戰場失敗,就是敗在北洋與山東軍之間的派係之爭、相互分裂,還有北洋內部的矛盾內訌。

不可否認這有著相當重要的關係,但那些在具體謀劃和實施中出現的問題,隻是讓那個戰略失誤更加迅速、更加拙劣地表現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