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日軍乘虛登陸榮成灣(1 / 3)

成山頭,傳說當年徐福這個方士騙了始皇一大把銀子,外加兩千童男童女,入海求長生不老藥的地方。據說,日本人自己也說,徐福東渡就是去了扶桑——日本別稱。後來中國有時稱日本為扶桑,日本人也很樂意認,因為扶桑樹是中國傳說中太陽神、三足金烏休息和升起的地方(《說文》所謂“神木,日所出也。”)

這可能是最早的中日之間有過溫情的例證。

徐福走後,秦始皇等之不來,親臨東海,就在成山頭,翹首期盼。

2000年之後,沒想到,迎來了一群群倭寇。

而且,這次的可不同於明朝時候的日本海寇了。

……………………………………………………

日本人選擇成山頭南側的榮成灣不是偶然的。得益於前輩倭寇的經驗,還有長期的努力。

這裏的地理形勢早就被日本軍部所注意,並同中國很多地方一樣,被日本人詳細勘察過。

1888年12月,海軍大尉關文炳奉日本參謀本部密令,赴威海衛及膠州灣偵察,往返曆時七十天。回來後,寫了一份《關於威海衛及榮成灣之意見書》。

日語“意見”一詞,更多是“建議”的意味。意見書中講述:“榮成灣位於山東半島成山角之西南,西距威海衛水路約三十海裏。……本灣甚淺,灣口寬闊,並非好錨地。但此處能避北風、西風,底為泥沙,適於受錨,無論遇到何等強烈之西北風天氣,艦船亦可安全錨泊。”

就是說,這裏的條件非常適合登陸作戰。

所以,關文炳建議,“故欲攻占威海衛,必先取此灣以為基地。”[ 《甲午戰爭史》]

聯合艦隊接到接到軍令部命令後,伊東於12月23日又派“八重山”艦長平山藤次郎海軍大佐帶領數人,到榮成灣附近海岸偵察,選擇理想的登陸地點。

25日,平山藤次郎乘“高千穗”艦到到達榮成灣,進行了詳察。還派出一艘小船尾隨漁船靠近海濱,把幾名村民誘到船上,偽裝成觀戰的英國人,詢問岸上情況。“即用為向導,視察灣內,審得其山川形勢及民俗情態而還。”[ 橋本海關《清日戰爭實紀》]

26日,平山回大連向伊東遞交了詳細的調查報告,認為榮成灣內龍須島以西一帶海灘,是比較理想的登陸地點。

首先,“海灣寬三千餘公尺,長二千五百公尺,灣口水深五尋,愈近岸水愈淺,灣內可停泊大船幾十艘。東、西、北三麵都是大陸環繞,惟南麵向海,故在此季節,幾乎不必擔心風浪。……底係沙地,直至岸邊,水深適宜,用舢板和汽艇可以靠岸。若事先準備棧橋材料,人馬皆易於登陸。”

其次,“灘頭有十五六棵鬆樹,有道路通行,埋有電線杆,近岸處可容納艦船。其地形基本上不便於敵軍之潛伏。”[ 《八重山艦長平山藤次郎海軍大佐的偵察報告》,見《日清戰爭實記》]

日本大本營很快便批準了從榮成灣登陸的方案。

日軍偵察到榮成灣地形適於登陸,此處清軍部署薄弱,而且,正符合日軍從後路進攻威海衛的戰役構想!

正如關文炳所說,“從榮成灣到威海衛距離不過十七裏(日裏),先在榮成灣備好遠征陸軍由陸路前進,拊威海衛之背,艦隊由正麵進逼,以擊威海衛諸炮台,海陸配合,前後夾擊,使彼腹背受敵,進退失據。此餘設想攻占威海衛之最易方法也。”[ 《甲午戰爭史》引自關文炳《關於威海衛及榮成灣之意見書》]

好一個建議,與小川又次攻擊旅順港的建議如出一轍,異曲同工。這才是最主要的。

為實行這個計劃,日本陸軍也幾次乘船至龍須島附近登岸,深入半島進行現地偵察,不僅了解了到威海衛的道路情況,而且“得威海、成山兵防狀以去。”[ 姚錫光《東方兵事紀略》,見《中日戰爭》]

山東清軍一直把威海煙台北海岸作為防禦重點,卻沒有想到,日軍卻在成山頭登陸,橫越山東半島,向威海側後迂回。

……………………………………………………

對日本人來說,一切已準備就緒。

根據日本大本營的部署,新編成的第二軍自1895年1月10日開始,分兩批向大連灣集中,至16日,“山東作戰軍”所有部隊已全部在大連灣集結完畢。

東北大地,白雪鋪地。太陽旗飄揚的大連灣、旅順口,頓時船泊雲集,熱鬧非常。日本將士對即將到來的作戰充滿熱情,“貔貅勇士皆踴躍待命。”

大清也捕捉到了這個異常變化的信號……雖然是這樣。

在此前10日,乃木希典混成旅團瘋狂北撲,清軍丟失蓋平,宋慶正努力組織營口防禦。

16日這一天,依克唐阿和長順兩軍擊退日軍偵察隊,迫近海城,準備於第二天的17日,發起對海城的第一次反攻作戰。

但這一天,朝廷上討論的,卻是對衛汝貴的處罰。熱熱鬧鬧兩刻鍾後,在中樞大臣們的極力主張下,很快決定了一名將領的生死。

這個組合,還有時間上的“巧合”,事後看來,真是別有一番諷刺和苦澀意味。

……………………………………………………

在第二軍向大連灣集中的同時,日本聯合艦隊也重新將戰艦編為五個遊擊艦隊。海軍還製定了周密的掩護陸軍上岸和協同陸軍作戰的《聯合艦隊作戰大方略》,包含《護送陸軍登陸榮成灣計劃》、《魚雷艇隊運動計劃》和《誘出和擊毀敵艦計劃》,等一係列具體方案。

這一套計劃方案,按照登陸前期戰鬥、登陸作戰、威海衛作戰等階段,詳細規劃了各階段的行動,並對各遊擊編隊任務進行了明確,以達到精確協同。

特別是,還針對大清陸海軍可能的行動,製定了具體的應對方案。

第二軍則同時編製與海軍相協調的航渡計劃,登陸和陸上作戰方案。

海陸兩軍最終計劃,是從進攻南幫炮台開始,陸海協同,對威海衛實施水陸突擊。

我估計這個計劃,他們已經想了很多遍。在作戰發起起,他們肯定也在圖上推演了很多遍。

……………………………………………………

山東半島作戰的第一聲炮聲,卻是在登州(蓬萊)響起。

這是根據作戰計劃,在登陸榮成灣之前,日艦第一遊擊隊先對登州進行的牽製性炮擊。

這種“聲東擊西”的手法,目的就是製造向威海進攻的假象,以牽製山東半島西部的清軍。

1月18日,第一遊擊隊司令官鮫島員規率“吉野”、“秋津洲”、“浪速”三艦,拂曉時自大連灣起航,午後3時,駛近登州海岸,日艦十五公分炮開始炮擊,炮彈落入城內造成兩處起火。

清軍立即備戰,從府城東門外海岸發炮還擊,但因射程不夠,多數炮彈落入近海。4時5分,炮聲停息,日艦向北過長山島,駛向鼉磯島停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