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求和之時,大清朝廷上下也清楚,“隻有打得好,才能談得好”這個道理。
尤其身在前線的將領們,更為奮力征戰,不斷發起新的戰鬥。
時間移回一點,張、邵二人準備出使期間,朝廷正調湘軍出關,以期挽回頹勢。
1月9日,準備出發的吳大澂特意在天津會見張蔭桓,“囑展緩行期,以俟捷音。如果連獲勝仗,直可坐待彼來”。張蔭桓也認為以吳大澂所言“不為無見”,“和議之難易,必視戰事之利鈍為轉移。現在各路大軍雲集,一聞和議,恐將土為之遲疑。”
朝中很多大臣並不讚同此時派使求和。各地對朝廷求和之舉,也是充滿反對的聲音。
等13日張蔭桓抵達上海,與邵友濂會合時,發現很多“大字報”,罵朝廷求和的,“匿名揭帖,遍布通衢,肆口詆諆,互相傳播”。所有這些,都使他深切感到“人心思奮,具見同仇敵愾之誠”。[ 《戶部左侍郎張蔭桓登奏請飭下關內外統兵大員實力防剿勿以議和意存觀望折》,《清光緒朝中日交涉史料》]便上書朝廷,將民間的反應“委婉”告知,並請下令各軍加緊作戰,不能因朝廷議和而意存觀望,有所鬆懈。
張、邵二人在上海滯留,清廷上下也寄希望於戰況有所好轉。
14日上午,軍機處按照光緒的意思,擬了一道電旨,準備“諭張蔭桓等即赴廣島,毋庸再候電旨”。還未寄發,反倒是讓慈禧給擋下了。這天的午正三刻(大約12時45分),慈禧召見樞臣,詢問情況,對這道電旨頗不以為然,借口說:這事皇上怎麼沒告訴我呀?(“上未嚐啟知也。”)
可是,前線並無好消息傳來。先是遼東蓋平失守,然後又探知日軍欲犯威海。大清中樞那幫大臣們,也是相對默然,一籌莫展。
此時出使,也許還能救威海吧。
16日,慈禧又同意了張邵二人出發,指示:張蔭桓如果沒有新的電報來,明天就讓他們動身吧。(“明日如無張電,可降旨趣令起身。”[ 《翁文恭公日記》])
這時,清軍探知:日軍山東作戰軍已經雲集大連灣。
明明局勢急如星火,這回,軍機處卻又怪異地拖了拖,磨蹭到19日,張蔭桓接到了“克日出洋”的電旨。
這一日,日軍開始向山東航進。登州,遭到了日軍先期掩護部隊的炮擊。
……………………………………………………
實際上,中日議和之際,雙方在戰場上的爭戰一直未停息。
大家都是為了一個目的:奪得戰場勝利,獲得主動權,為談判桌上取得有利地位。
與山東作戰同時,遼東戰場清軍不斷反擊海城,後來便是帶著解救威海局勢的希望,反攻一次緊過一次。
但威海終於陷落。隨後,雙方又繼續在遼東掀起了更大規模的戰役。
……………………………………………………
日軍在海城不斷遭到反攻之時,第一軍司令官野津道貫也在為扭轉前任山縣司令官冒險進攻海城所造成的被動局麵而苦想,他找到一個辦法:還是要進一步擴大戰爭規模。
山縣燃起的登陸大沽或山海關,發動直隸決戰的衝動被伊藤博文抑止,但前線日軍頭領們並不想在東北的冰天雪地裏被動防禦,那就對當麵發動新的攻擊,至少要改變戰場局勢,扭轉被圍攻的被動局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