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漫漫馬關路(1 / 3)

中日談判地點,選在春帆樓。

這是伊藤精心的選擇。這樣能達到多重目的。

春帆樓是下關有名的日本料理旅館,以烹調河豚聞名,伊藤成了高官,有錢了,多次在這裏大快朵頤。據說年輕時的伊藤胸懷大誌,常發弘願(估計也包含將來有錢了,想啥時候吃啥時候吃的誌願),如今誌得意滿,將此地記入史冊,別有一種特殊意義,也滿足了伊藤個人的一種虛榮心吧。

此地麵朝大海,風景不錯。

表麵上,看似是讓李大人欣賞下日本的風光,以示尊重。但實際的目的,是讓李鴻章看到海灣裏冒著煤煙的艦船,一片忙碌的樣子。

眼前風光刻意掩飾著一個實情:日本已外強中幹。

沒有這方麵資料,誰知道那些艦船是不是伊藤特意調來,不定時在李大人的眼皮子底下流水走一遭,以達到欺詐的效果呢?

大清竟然沒有一個成功的情報係統,能偵測到日本的實際情況,以致於任由敵人上下其手,肆意耍弄。

……………………………………………………

伊藤與李鴻章見麵,場麵應是比較尷尬的。

伊藤假惺惺地提到,“兩國停戰,重修睦誼,所係匪輕。中堂閱曆已久,更事甚多,所議之事甚望有成,將來彼此訂立永好和約,必能有裨兩國。”

李鴻章不忘進行一番“教育引導”,“亞細亞洲我中東(以東洋稱日本)兩國最為鄰近,且係同文,詎可尋仇?今暫相爭,總以永好為事。如尋仇不已,則有害於華者未必於東有益也。試觀歐洲各國練兵雖強,不輕起釁。我中東既在同洲,亦當效法歐洲。如我兩國使臣彼此深知此意,應力維亞洲大局,永結和好,庶我亞洲黃種之民不為歐洲白種之民所侵蝕也。”[馬關談判話語,均引自《馬關議和中日談話錄》並對照 《中日議和紀略》]

伊藤還主動向李鴻章提起十年前在天津那場稱得上推心置腹的交談。兩位有過相當交情的人,彼此竟同為大清的尷尬處境互道了一聲抱歉。

時過境遷,強弱易位。無非是,大清國不知變革,才有今日之敗。這並不是伊藤“變法”改革和學習“西學”的建議不中用,也不完全是李鴻章一人之過。

而李鴻章帶有相當誠意的勸誡,在這樣的境況下,日本人又有幾人當真,幾分認真?換來的不過是一場恥笑。

日本人急切的是盡快充分變現戰爭的成果,即使考慮什麼長遠的和平和友誼,那也是先撈到眼前的利益再說。

……………………………………………………

談利益的時間,友誼隻適合放在一邊。

伊藤以自己的狡猾,肆意玩著訛詐手段。

首先在第一個程序上,按“國際公法”首先要議到停戰時宜時,伊東仍然置什麼公法於不顧,玩花樣,讓停戰的議題議不下去、定不下來。

對李鴻章提交的停戰節略,伊東拋出自己的要求。不是在現有戰場態勢基礎上,而是得寸進尺的要求——日本強求中國撤兵,讓出大沽、天津、山海關等處,而日軍將派兵占領。隻有這樣,兩軍才能停戰。

對李鴻章的驚異——現在日軍並未至以上三處,“何以所擬停戰條款內竟欲占據?”伊東毫無愧色地講,“凡議停戰,兩國應均沾利益。華軍以停戰為有益,故我軍應據此三處為質。”

就是說,既在大清主動提出停戰,是有求於日本的。日本要點好處,也是應當的。

而且,伊藤聲稱日本索要的幾處占領地,是用來作為抵押,防止大清將來不按合同辦事。

至於清兵去哪,大清的官府衙門怎麼辦,在天津的外國人,那根本不在伊藤的考慮範圍。這已經近乎是耍流氓嘴臉了。

李鴻章當然不可能答應。你上來不費一槍一彈,先占了大清死保的要地,這便宜可占大了。如果和談未成,這些要點被日本占據,兵臨京城,這仗還怎麼打?換句話說,隻要這地方被占,不談也得談,不論什麼條件下,也得談成了。

伊藤高傲地稱:我們還準備多打下一些地方的,現在突然停戰,將給日本軍隊造成很多麻煩。隻有占據這些險要地方,作為質押,才能不吃虧。——“當此兩國相爭,日軍備攻各處,今若遽爾停戰,實於日本兵力有礙,故議及停戰,必須有險要為質,方不吃虧。”

而且還要脅道:如果占到哪裏才算數,那山東可是在日軍手裏的。

……………………………………………………

恐怕李中堂事先預想了很久,也沒有料到會有這麼一出。李中堂推崇的“公法”之內,普天之下,恐怕也沒有這樣的先例。但,這就是日本人。

這種無理要求,任誰來,也不能答應。

估計,伊藤也料定李中堂不會答應,也沒指望李中堂能答應,事情從頭至尾本來就要是給李中堂一個刁難。

伊藤所要的,是不能停戰。

隻要不停戰,兩軍尚在交戰條件下,李大人的壓力必然大。這又是一個“心理戰”戰術。

而且,日本還可以在必要的時候,也是條件允許的情況下,發起新的攻勢。

或許,攻向哪裏,伊藤已經在心裏盤算好了。

下麵我們會知道,果然是這樣。

……………………………………………………

如前邊二十多年來跟日本多次談判早已領教了的,日本人一向機關算盡、巧於設計,特別是臉皮超厚、字典裏沒有羞恥和畏懼這樣的詞,隻一味地玩弄詭計。這次,伊藤又拋出這種一石三鳥,或說是環環相扣的問題。

雙方爭執不下。幾次堅持之後,伊藤果然成功地逼迫李鴻章放棄了停戰要求,越過這一節,先談和談的條件。

但接下來的環節中,情況依然還是這樣。

求和之難,也在這裏。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隻能躺在肉案子上任人宰割。

一上來,伊藤就占據著主動權,他還想攫取更大的主動。

……………………………………………………

又隔幾日,3月24日下午3時,中日全權大臣舉行第三次談判。

雙方決定,越過停戰條款,先議和談條款。

在此日的會談中,伊藤博文突然詢及台灣之事。雖然語氣極為輕鬆平淡,但卻透露了一個重要信息——日軍已經攻向台灣。

伊藤:“我國之兵已向台灣行進,但尚未接來自南方之消息,情況難明。不知台灣之民如何?”

李鴻章答,“誠如貴大臣所知,台灣居民有客民與土人兩種。客氏多來自廣東,占十分之四,最為強悍。土人居十分之六。”

突聞“台灣”二字,還是立刻引起了李鴻章的警惕,馬上質問:“幾日前議及停戰,貴大臣不肯輕許,蓋為出兵台灣之故歟?”

伊藤又故弄玄虛地播撒煙霧:“決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