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載:“三月己亥(4月22日,此時期實為文本送達大清朝廷之日),李鴻章與日本全權伊藤博文、陸奧宗光馬關會議。和約成,定朝鮮為獨立自主國,割遼南地、台灣、澎湖各島,償軍費二萬萬,增通商口岸,任日本商民從事工藝製造,暫行駐兵威海。”[ 《清史稿》]
4月17日上午10時,雙方全權大臣在春帆樓舉行第七次談判。
實際上,談判已沒有什麼可談的,這次會議不過是舉行一種簽字儀式而已。
中日兩國全權大臣簽訂《中日講和條約》,也就是《中日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十一款、《議訂專條》三款及《另約》三款。
《講和條約》的主要內容如下:
一、中國認明朝鮮國確為完全無缺之獨立自主;二、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台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給日本;三、中國約將庫平銀二萬萬兩交與日本,作為賠償軍費。(詳細規定該款分作八次交完,第一次賠款交清後,未經交完之款,應按年加每百抽五之息);四、日本臣民得在中國通商口岸城邑,任便從事各項工藝製造,又得將各項機器任便裝運進口,隻交所定進口稅;五、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船可以沿內駛入以上各口,搭客載貨,等等。
《另約》則規定:一、遵和約第八款所訂暫為駐守威海衛之日本國軍隊,應不越一旅團之多,所有暫行駐守需費,中國自本約批準互換之日起,每一周年屆滿,貼交四分之一,庫平銀五十萬兩。二、在威海衛應將劉公島及威海衛口灣沿岸,照日本國裏法五裏以內地方,約合中國四十裏以內,為日本國軍隊駐守之區。三、在日本國軍隊駐守之地,凡有犯關涉軍務之罪,均歸日本國軍務官審斷辦理。
通過這項條約,日軍繼續占據威海,在保證大清履行條約上,有了一個“質押”。大清還得給占著中國領土的日本軍隊提供軍費。
《停戰展期另款》二款:
第一款 光緒二十一年三月初五日(1895年3月30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三月三十日,訂約停戰,從此約簽定日(4月17日)起,得更展二十一日。
第二款 此約所訂停戰,於光緒二十一年四月十四日(1895年5月8日),即明治二十八年五月八日,夜十二點鍾屆滿,彼此無須知照,如在期內,兩帝國政府無論彼此不允批準和約,無庸告知,即將此約作為廢止。[ 《中外條約彙編》,見《中日戰爭》]
這一所謂“停戰”的《另款》,實質隻是在上次簽訂的“休戰和約”基礎上,更自馬關條約簽訂之日起,再延長21天。至5月8日夜12時止,如果在此期限內,兩國政府無論哪一方不批準條約,停戰便自行作廢。通過延期休戰而不是無限期停戰,繼續為大清履行條約保留了一道軍事威脅作為束縛,可見日本人的心思縝密。
……………………………………………………
《馬關條約》,是一個槍炮頂著腦袋簽下的、無法談及任何平等的條約。
在中國人的心中,它帶給中國的殘害程度,可以榮登一個排行榜,中國近代史上的重要標誌之一:中英《南京條約》,標誌著中國半殖民地的開始,而《馬關條約》,將中國進一步推向了半殖民地化。其後的中國與列強簽訂的《辛醜條約》,則完全使中國變成了關殖民地社會。
簽字儀式結束,李鴻章一顆惴惴不安的心放了下來,伊藤博文一幫人更是鬆了一口氣。
經過絞盡腦汁的鬥爭,和約簽訂,為日本獲取了巨大的利益。誠然,伊藤終於有理由製止軍隊“冒險家”們不顧一切、擴大戰爭的企圖。特別是避免了將日本拖入持久戰爭的泥潭,挽救了一場災難,更是值得慶幸。
這種感覺,恰如陸奧宗光所寫,“……經過幾次談判,終於克服外交上的種種困難,簽訂了媾和條約。我國得以發揚國輝,增進民福,在東亞天地間再開太平盛運者(實際上是慶幸日本不再與中國繼續打下去吧),悉賴我皇上之德威所致。”[ 陸奧宗光《蹇蹇錄》]
所以,伊藤顯得特別興高采烈,繼續跟李鴻章攀關係:“中堂與餘此身,恰似連結兩國之一縷絲線,即將斷絕之兩國脈絡,僅賴此一縷絲線才得保持。”他仿佛又忽然想起十年前與李鴻章天津會談之事,不無得意地說:“談判結束之日,兩次均為四月十五日,亦可謂奇矣!”
李鴻章作為簽訂降約的戰敗國使臣,實在難以領略伊藤的機智幽默,隻內心“哼”了一聲,生硬地應付了一句:“實屬奇也。”[ 《馬關議和紀要》,《日本外交文書》]
……………………………………………………
我們可以理解李大人的處境。日本人的榮耀,恰恰是李鴻章的屈辱。
這場戰爭對他是一個幾乎致命的打擊,三十年洋務事業、二十年富國強軍夢想,馬關驚醒,竟是一場夢魘。
此種痛楚,借用6年後他代表大清國與11國與列強簽訂《辛醜條約》之後給朝廷奏章裏的一句話,可以形容:“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創深痛巨,薄海驚心。……”
甲午之爭,戰場上,他是戰亦罪,不戰亦罪。談判桌上,他幾乎未能改變任何現實。伊藤可以向天皇報功,而幾乎可以肯定,他回去以後,還要承受朝廷上下的責難。
倒是第一次談判之時,李鴻章與伊藤的一番推心置腹的話語,包含對日本的警示,也是對中國未來的深切期望。
“我相信我朝今後也會改革,然,我國地廣人多,有二十一省大行政區,改革比日本要花費更長的年月。我意中的改革願望並未破滅。……”“我認為今回的戰爭得到兩個好的結果,……第二是記永眠的中華開始覺醒,日本給予清國的刺激,相信對我國將來的進步會發生有益的影響。我國人民對貴國抱怨之場甚多,然,與抱怨之感懷相比,我個人也許應該感謝貴國喚醒了中華國人。”
一百多年後再讀李鴻章的話語,應有多少感慨係之。當時這些話被日本人輕視為虛張聲勢,但滄海桑田,河東又轉河西,現實才會讓一些日本人懂得這個道理。然而,傷痛遠去,一百多年後,承平盛世中我們又有多少人已經忘記其中的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