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三國聯合武力勸告(1 / 3)

大清的一舉一動,都在日本的掌握之下。一切都不是秘密,包括大清求助於各國的事,幾乎李鴻章和總理衙門一動,第二天,情況便會傳遞到伊藤案上。

當然,李鴻章也在等待各國做出反應——這是他策略的一部分。

這一手,也撥動著日本人緊繃的神經。

所以,日本不斷地做工作,爭取趕在各國出來之前,把定約的事拿下。

然後,就等條約批準和互換之後,生米便煮成熟飯。

……………………………………………………

在國際的角逐場上,向大清勒索的東西,日本能不能拿到,還得看列強同不同意。

當然,這一點,日本人始終是清楚的。開戰前,日本就動用全部的外交力量,費了好大的勁,來獲得列強的諒解,營造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

日本人似乎是縱橫捭闔,遊刃有餘,也相當有信心。

甚至1894年的12月間,西方八國派兵進入北京,保護使館,伊藤也沒有更多擔心,因為這雖然屬聯合行動,但更象是不約而同的行為。伊藤以為,隻要不觸動大清京師,自然無須對各國額外擔心。

此後伊藤和陸奧始終堅持與大清直接談判,把各國隔在談判場之外。這些辦法似乎也卓有成效,日本基本勝利地達成了目的。

但很不幸,伊藤仍然沒有完全準確地弄清此時俄德法英的真實想法。

一切事物都是動態之中的,事情實際上已經在悄悄地變化——如風平浪靜的海麵下,其實是洶湧的暗潮。

雖然是四麵海洋的國家,但在國際間的大鬥場上,日本仍然是一個不會水的船員,不小心就會淹死。

……………………………………………………

日本這一把,可是玩大了。

已經大大超出了戰前與列強達成的諒解,也就是“合同範圍”——將大清勢力趕出朝鮮、為朝鮮爭取獨立權的許諾。

不但進入朝鮮,還打到了遼東、山東,打到了澎湖;不但索要賠款,還要割占大清的土地。

列強終於有理由出來幹涉,以一副正義的嘴臉。

特別是,日本得到的東西之多,回報之豐厚,讓列強瞠目結舌,繼而強烈嫉妒。

沒有一家看不清楚或預料不到日本所做所為將導致的後果,那是要改變國際關係格局,或者說,改變既有的利益格局。

雖然4月17日,日本終於逼迫大清使力簽下了《馬關條約》,以為這樣就可以堵住列強的嘴。

但是,剛剛慶幸“好險”,風暴卻很快就來了。

沒有任何虛偽的客套,沒有拿出對勝利者應有的尊敬,德俄法三國仍然象大佬對待小弟一樣,直截了當地顯示出不高興——對東亞和平局麵(以世界為己任的精神),對歐洲和本國利益受損(歐洲是不忘排在前邊的,這是一種情懷),各國政府極度擔心、極為不滿。

……………………………………………………

伊藤擔心的事終於發生了。

4月20日晨,德國公使哥特斯米德突然到外務省說,根據本國政府的指令,準備與其他國家公使一起,將重要事件直接通知外務大臣。

這是一個很不好的凶兆。

這也是一個很讓人發瘋的突發事件。

有證據說,伊藤和陸奧一時高興,為了鞏固成果,將《條約》內容宣示了出去。而條約,還沒有呈交天皇睦仁,候“朕親加檢閱,果真妥善,即便批準”。

隨後,陸奧就收到了駐德公使青木周藏的報告:“德國聲明反對日本,將與其他國家一起采取共同行動。”[ 《日本外交文書》]

是和各國的意見一塊報上去呢,還是……尷尬是肯定的,問題是以後還怎麼讓睦仁相信其實他是“一家獨大”的呢?

隻能跟天皇推說“沒來得及”了。後頭,還有很多沒想到的。

4月22日,又收到駐法公使曾彌荒助的報告:“確知俄國政府已決定反對《馬關條約》,並正準備與幾個歐洲國家共同進行幹涉。法國好像與俄國一起行動。”

同日,駐俄公使西德二郎也接到了俄國政府的通告,“如果日本要求的割地範圍擴大到鴨綠江,歐洲諸國就會聯手強力幹涉。”

?!!大家都知道了,在《馬關條約》內,日本向大清索取的領土範圍,正是包括從鴨綠江下遊的平安向西延伸至鳳凰城、海城、營口的廣大地域。

到這天午夜,柏林來電報告,德國外相已經向青木公使言明:“德國反對日本領有旅順口,陸奧的秘密外交刻意隱藏和平條約細則的行為引起各國猜疑。《馬關條約》使得日本在通商條件上取得過分不當利益,德國不但反對而且要聯合諸國采取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