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對等(1 / 2)

“我們關心的是,如果通過了這樣的草案,那麼其他聯賽是否也會給予日本球員這樣的待遇……”

把亞洲球員名額的想法以口頭形式傳達給了球員工會的主席、當然也是燕隊的當家捕手古田敦也以後。對方給予了如上回複。

簡單的說就是希望亞洲名額的事情不是日本職棒單方麵開放。至少可以得到KBO和CPBL這兩個同在亞洲的職業聯盟給予對等的待遇。

至於說剛剛起步的中國棒球聯賽(CBL)倒沒被特別提出來。以日本人的標準衡量。CBL每年的比賽太少、薪資水平也太低。就算對日本球員開放市場也缺乏吸引力。

與其他聯盟進行這樣的談判自然不是我們單一球團可以進行的。必須要NPB當局出麵。

NPB的負責人川島會長方麵對此百般推拖。雖然在育成球員與亞洲名額這兩方麵他都同意出麵協調(不知道私下遊說是否起了作用)。但對於和KBO和CPBL談判一事卻借口未得到實行委員會授權不便進行。

當然,如果站在川島會長的立場來說。說服其他聯盟改變自己的規則也確實不是件容易的事。

KBO方麵還好說。韓國職棒聯賽從創立那天起在日韓僑就積極參與。不少日本球員也都曾經效力過韓國球隊。

不過有趣的一點是,這些人在KBO球隊中很少被視為外援。

因為韓國和日本特殊的國籍政策。韓裔日本人在韓國聯賽不視為外援。而選擇赴韓發展的日本球員絕大部分都和朝鮮半島沾親帶故。在韓國效力期間往往還改用韓國風味的名字。

真正難打交道的是台灣的CPBL。

自從二零零一年的世界杯棒球賽以來。台灣的棒球風氣有所回升。而他們一貫以日本隊為自己的頭好假想敵。長期下來甚至有一種對日本球界的被害妄想。

一些台灣球迷看來,NPB聯賽就是一門心思想要挖走台灣的一流好手、然後把他們冷凍在二隊不用。或者以改投球、打擊姿勢的名義將他們的球技廢掉。

這種想法最早起源於八十年代末。當時台灣出身的強打呂明賜受王貞治之邀簽約讀賣巨人隊。在隊中主炮缺陣的情況下臨危受命擔當四棒。十場比賽打出七發本壘打。

但是很快的日本的投手發現呂的打擊有重大的漏洞。他站在打擊區時身體過分前傾。

或許這樣的打擊姿勢可以幫助他更輕易的外角球送上看台。但也會減少他對付內角速球的反應時間。

隨著王貞治的離任和藤田元司的上台。呂被下放二隊。

在二隊的日子裏,日本教練試圖幫助呂解決打擊死角問題。便一起研究更改打擊姿勢。

不過兩年下來仍然未能得到監督的賞識。一九九一年呂明賜回到台灣。從震驚日本球壇的“亞細亞巨炮”退化成普通的長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