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四章 安邑王爵(上)(1 / 2)

楚國昭凰宮,千秋大殿之上,文武百官見林氏太子與公子愆竟能雙雙退讓,不提私仇,隻談國事,不禁詫異於這兩個少年的心智。老丞相見眾臣皆無異議,於是行禮道:“今太子與公子愆願以廷辯之法為我大楚擇選明君,實乃楚國之幸!不負昭帝以江山所托!”

林瓔與東方愆對視了一瞬,心中不約而同所想,不過是虞陵晟王府府門之外初相識。

那時,晟王攜林瓔踏入府門,東方愆也隨父親一起跟在他們身後走入晟王府。林瓔明白,東方愆對這文不懂兵法,武也不懂劍法的,忽然從而降的王府爵爺隻是表麵禮敬,實則極為不屑。在不屑之人麵前,與其逞強,不如示弱。

東方愆卻隱隱覺得,雖然這位林哥哥看似軟弱無能,但他旅居陳國多年,見識應當是廣博的,胸襟也自然應當是開闊的。所以他處處挑釁,處處試探,想要知道他的底線究竟在哪裏。令他驚訝的是,這位爵爺似乎沒有任何底線。一個男子明明喜歡一個女子,卻能裝作根本不喜歡女人,也不讓這個女子知道他的心意。東方愆認為,這樣的男子,的確是沒有任何底線的。

老丞相繼續道:“昭帝所提‘國策、民生、吏治、農商、馭兵、對彈六術,均為我大楚國君必習之術。然習而不思,思而不用,也是枉然。此六術,因地製宜,因時生變,故難書成文,唯有朝堂議辯,集思廣益,方可審時度勢,麵麵俱到。六術皆於楚國大有裨益,然有一術,可謂當務之急,不如今日一議。

先毓王在世時,衛國之君送來國書一封,國書之中有一句話——‘五國軍盟裂宋,九州烽煙複起。’衛王所言‘五國’,乃是齊、衛、陳、蜀、楚。先毓王並未發兵攻宋,亦未答複衛王國書。

自大周亡,宋楚比鄰而居,世代交好,然此‘五國軍盟裂宋’之言,已傳遍列國,宋楚再難為友。自古鄰國相交,非友既擔

不知太子與公子愆,欲如何對抗鄰宋強敵?老臣鬥膽,請太子與公子愆,於‘對彈一術,加以議辯。”

在老丞相大論“昭帝六術”之時,恕兒倚著千秋殿的柱子,漸漸睡著了。或許大夢千秋,夢醒時,一切還能如舊。

東方愆正思考間,隻聽林瓔道:“公子愆若想好了,但無妨,若還需要些時間,我也可以先。”

東方愆皺眉看向林瓔:“我想好了。”

林瓔眼中泛起淺淺笑意,抬手道:“公子愆請講。”

東方愆道:“鄰宋勢強,昔日楚國動蕩,自當友之。然強宋淩弱,竟謀害睦王,插手我楚國內政,楚國豈能不滅之而後快?

兵法雲,對敵術,有兩齲一刃為‘出其不意,先發製彈,一刃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齊衛複國,大敗宋軍,乃是‘出其不意,先發製彈,而我楚國若要伐宋,應當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之策。待齊、衛、陳、蜀掠走宋國半壁江山,楚軍再一舉攻宋,‘五國裂宋’便可換為‘楚國滅宋’!在此隱忍不發之際,楚國應重整七郡之兵,嚴明軍治,選拔將帥之才,籌備充足軍餉。”

林瓔點頭道:“滅宋,也是林瓔所想。”

東方愆問道:“不知太子打算如何滅宋?”

林瓔撫了撫手掌上已經結痂的傷口,輕笑道:“不發一兵一卒,楚國亦可滅宋。”環視左右文武百官,林瓔忽然享受起他們眼中閃過的疑惑,“滅宋之策,隻需六術之中的‘半術’即可。”

老丞相問道:“哪半術?”

林瓔答道:“‘農商’為一術,‘商’為半術。滅宋之策,無須動武,‘商’字足矣!”

老丞相道:“願聞其詳。”

林瓔道:“一言以蔽之:易楚宋貨幣兌換之價,移宋國國庫於無形。

宋國窮困,則宋軍無餉,楚國滅宋,兵不血齲此舉雖不如出兵迅速,但正因其緩緩圖之,宋國也不會立刻察覺。待到宋國察覺之時,恐怕已經一蹶不振。楚國不僅可以從此高枕無憂,還可以民富國強。此一招,既能滅宋,又可強楚。”

楚國大司農馮良跨出一步,問道:“恕臣寡聞,不知太子此言何意?”

林瓔對馮良道:“請問馮大人,今日我若去臨江街頭買一把宋國出產的劍,這把劍,在宋國賣三貫宋幣,那麼我該拿多少貫楚幣去買呢?”

馮良答道:“一貫楚幣,兌換三貫宋幣,太子應拿一貫楚幣去買。”

林瓔問道:“如若現在變為一貫楚幣,隻兌換兩貫宋幣,那麼這同樣的一把劍,拿來我楚國,該賣多少貫楚幣了呢?”

馮良道:“如若變為一貫楚幣兌換兩貫宋幣,那麼同樣的劍,來到楚國就要以一貫有半的楚幣購之。”

林瓔又道:“但是咱們楚國所產的劍,仍舊賣一貫楚幣,請問馮大人,我是該用一貫有半的楚幣買宋國的劍,還是該用一貫楚幣買咱們楚國的劍?”

馮良道:“自然是用一貫楚幣買咱們楚國的劍。”隨即拍手道:“如此一來,宋國的任何東西,到了咱們楚國,便都賣不出去了!這些年楚國戰亂不休,咱們楚國的兵器,大多從宋國購買,宋國官營的兵器鋪已經從中牟了暴利!如若楚國人隻買楚國人做的東西,再不買宋國的東西,宋國便無利可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