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茂茂蘆葦(上)(1 / 2)

楚國臨江城外有茫茫一大片蘆葦蕩。它雖與楚水一支流相接,但因蘆葦茂密,尤其在蘆葦花開的季節甚為繁盛,所以往來船隻很少進入這迷宮般的蘆葦蕩。兵家紛爭,也都避此蘆葦蕩而不入,生怕迷境之中,攻守易換,遭人暗算。

宋王劉璟發國書,訂於今日與楚國公主東方恕在此蘆葦蕩中相會,美其名曰:相邀賞月,共度佳節。

因此,蘆葦蕩裏早已布滿了錯落有秩的楚宋兩軍。臨江城中更是層層禁衛,不允百姓如往年一樣大辦中秋集剩

劉瑢攜薛繁曆經排查,好不容易進了臨江城,卻見今年中秋並無半分節慶模樣,劉瑢便讓薛繁去打聽到底出了什麼事。

薛繁隨意找了個麵色和善的書生詢問。書生興高采烈地對薛繁道:“聽兄弟口音,不是咱們楚人,也不是宋人吧?怪不得你們不知道今日是什麼日子!”

薛繁一臉茫然:“還請兄台賜教。”

書生笑道:“看你年紀不大,倒是文縐縐的。表麵上,就是一樁風月事。你與你這位哥哥從遠方一路行至臨江,應該也聽了隔壁宋王對咱們楚國公主一往情深吧?前些年,他們兩個鬧別扭,咱們楚國的公主帶著她和宋王的女兒回了娘家,今日正逢中秋佳節,宋王低頭認錯,親自到臨江接她們母女回宋國團聚。宋王來此,帶了許多宋兵,為防宋兵作亂,咱們的中秋集市隻得罷了。”

薛繁道:“原來宋王認錯的排場這麼大。”

書生哈哈大笑:“宋王在安邑吃了他舅子一場又一場的敗仗,他硬仗打不過咱們楚國,便隻好使這樣的奸詐手段。眾所周知,咱們楚國的這位公主,曾也手握重兵,但她不主戰、不喜戰,隻想與宋國相安無事,算是把她自己和宋王的女兒一起當做人質,抵押在咱們楚國的昭凰宮裏,以此止戰止戈,才換得了這幾年太平無事。宋王既然鐵了心出兵伐楚,便得在大戰之前接他的心頭肉回家。”

薛繁問:“那楚國公主會跟宋王回宋國嗎?”

書生歎道:“或許會。宋王想要一統列國,楚宋之戰,便迫在眉睫。楚國公主帶著宋王的女兒一直躲在昭凰宮裏,這一招,已經用到了極限。宋王不可能再有耐心等她回心轉意,宋軍的糧草也等不了。入冬之後,宋國伐楚之役便需等到明年開春,宋人顯然不願再一年又一年地耗下去。此時宋國之箭,既然箭在弦上,不得不發,那麼楚國公主隻能隨宋王回宋國,如此或可截下這把上了箭的弓。”

薛繁皺眉:“家夫妻鬥氣,竟然鬧成了兩國之戰,真是不像話。”

書生搖頭:“兄弟,你反了。這本就是楚宋國事,宋王又是個王權狂人,他對楚國公主,從前是利用,現如今,還是利用罷了。他故意把國事與家事混淆,不過是在野心外麵裝點了一層人情。宋王人來楚,真是折煞了今年的中秋美景。”

書生的話,盡入劉瑢耳。

劉瑢沉默。

在趙境時,聽趙人議論楚宋之戰,仿佛是在茶餘飯後議論鄰居吵架,事不關己,各有所見。在宋境時,聽宋人議論楚宋之戰,隻覺宋人對宋王的感情,不止敬服,更是愛戴,甚至護短。在宋人口中,他們的宋王,不僅精通詩文琴藝,更是戰無不勝的勇士。即便宋王伐楚,大有私情摻入,但宋人仍然願意幫宋王奪回他的妻女,隻為報答宋王對宋國出生入死、鞠躬盡瘁的重恩。如今到了楚境,聽楚人議論,反把宋王成了野心勃勃又奸詐叵測的人。

世饒議論中,難辨宋王善惡,也難辨楚王聰愚,於是隻得將共識聚焦於東方愆的威猛善戰、忠君報國之校在這三位的光環下,楚國公主東方恕倒顯得暗淡了。這幾年,她的確深居簡出,既不帶兵,也不理政,與世無爭地住在昭凰宮裏撫養女兒,世人便漸漸將她淡忘,忘了她曾是白手起家的陳國首富,忘了她曾是鮮衣怒馬的齊國女將,忘了她曾是美人榜首,齊王劉瑢,明媒正娶的妻,忘了她領兵救趙,亦是趙王獨孤譎的救命恩人,卻隻記得,她與宋王的流言蜚語,與楚王的不明不白……

恕兒,那些,我都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