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九章 小二封相(下)(2 / 2)

至於公子愆……我既賞識他的文武雙全,又不能完全確定他心中到底作何想法。他小的時候,羽翼不豐,可以心甘情願地臣服。但是他現在……我既想讓他強大,又怕他的心智與德行配不上他的才華和手中的軍權。

他的父母親死後,世上恐怕再沒有人能真地壓製得住他。我與他的交情,應該算得上深厚。我活著,他便還能有所顧忌,我若真的死了,還需要恕兒鎮得住他才好。他從小喜歡爭強好勝,若是我死後,他敢用邪門歪道的手段去得楚王之位,於他而言,於楚國而言,絕非好事。

身居高位,最需要的,或許不是德行與武力,而是身先力行地遵循規矩,不因手握重權而任性妄為。

公子愆若能繞開這樣大的誘惑,才配擁有至高的權柄。他若繞開了,你再把我今日這番話轉達給他。他若繞不開,就永不會有登基楚王之位的機會。”

……

陸修回想著先王的話,又聽恕兒道:“小陸哥,明日朝會,我給你一個與群臣辯論的機會。你若能憑一人之口,說服他們暫且與宋國議和,我便任命你為楚國國相。”

陸修惶恐:“殿下,辯論議和,臣願一試,但就算臣勝了,臣並無功名,豈可破例封相?還望殿下三思。”

恕兒道:“我在楚國,亦無功名,不也破例成了楚王?楚國自昭王年間,凡遇難以抉擇的大事、急事,便有‘廷辯’的慣例。當初先王登基前,也與安邑王廷辯。眾臣聽辯,左右抉擇,自有分說。你若真能勝了眾臣,便是國相的不二人選。”

陸修頷首領旨。

……

翌日朝會,陸修與楚國三公九卿、大小文武舉行廷辯。

眾人從未想到,一個默默無名的藏書閣史官,竟是如此知識廣博、滔滔不絕。他引經據典、分析利弊,憑一人之口,在三個時辰裏對答如流、臨危不亂。

最終,眾臣同意暫時與宋國議和,不再攻打,而是令楚軍駐守已經攻陷的宋國城池,先行救治軍中瘟疫。

廷辯結束,恕兒取出先王的一紙手書,命宮人宣讀——

“臨江慶田陸氏,曾五代為官,忠義清廉。陸氏遠公,官居楚顯王丞相。陸氏敬公,官居楚幽王七子太傅。然因其直言進諫,獲罪於幽王,使陸氏十代不得入朝為官。寡人偶有耳聞,驚奇之餘,便尋陸氏後人陸修一敘,不禁敬其德才、歎其身世,故免去陸氏不得入朝為官之旨,望陸氏族人不計前嫌,為楚效力。”

恕兒對眾卿道:“寡人見先王手書,故請陸卿入藏書閣修史,後聽聞藏書閣眾人對其嚴謹勤勉之道讚賞有加,頗感欣慰。幾日前,陸卿呈上一封奏章,寡人便想與眾卿分享,於是有了今日的廷辯。

繁相年事已高,久臥病榻而不能常顧朝會,已請辭數次。寡人未準,是因為寡人還未想到國相的不二人選。

今聞陸卿廷辯,寡人不禁如先王一樣,賞其驚才。敢問陸卿,可否不計幽王前嫌,為楚效力,應寡人拜相之請?”

陸修下跪:“臣不敢。”

此時東方愆笑道:“陸先生,眾所周知,出兵伐宋是我率先提議的。若是今日沒有聽到這場精彩的廷辯,我恐怕會立刻返回宋境,繼續攻城。但今日聽君辯言,不無道理。陸大人博學廣聞,令我頻頻想到先王,難怪他與你一見如故,為了能夠讓你為楚國效力,免去了幽王的旨意。

楚國丞相,當如陸先生。

既然殿下拜請先生為相,先生不答應,難道是還對幽王時的舊政耿耿於懷?”

姐弟二人配合默契,又將封相說成了拜相,更頻頻提及先王。正值眾臣對陸修好奇之際,便也無人反對。

自此,曾經臨江酒樓的店小二,出任三朝丞相,傳為列國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