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引水(2 / 2)

********************************************************************************************************************************

孫先生自離開花兒坡營,便一路兼程趕往鹹城,這天進鹹城時天已抹黑。孫先生並不住店,坐著二人抬就直奔臣相甘虹府上,兩人一夜深談過後,讓甘虹大是疑惑,並不是對孫先生的才具,而是孫先生為政的態度和坊間傳說大相徑庭,非但沒有一絲變革求新的言辭,許多地方還和自己不謀而合,可見傳聞大多不可信,貴族就是貴族,哪怕是和孫先生一樣的破落貴族,都隻會向著自己說話的。疑惑之後甘虹如獲至寶,以此人所具之才和口舌之利,如能為已用太子和太叔公他們的變法之議簡直不值一駁。欣喜之下,第二天便帶著孫先生來見鑫王。

鹹城破舊的王宮裏,滿頭華發的老鑫王坐在寬大的樺木椅中,身後侍立著太叔公,一個在鑫王心目中非常有分量的閹人。

老鑫王打量著眼前這位久聞大名的孫先生,單以相貌論,孫先生實在算不上俊才,削瘦的臉龐配上尖尖的下巴並不讓人覺得才具高深,隻臉上的不卑不亢神情和眼光中極其的自信讓人覺得心裏很踏實。無論怎樣,孫先生的到來還是讓鑫王有些高興,鑫國地脊國貧,當今一些天下有名的大才大都不願到鑫國來。他正襟危坐,如臨大賓,嗬嗬一笑後鑫王說道:“寡人久聞先生大名,承蒙先生不棄,今日得以在鹹城相見,實是幸事啊。”

半年之前便聞鑫國曾發過求賢令,廣招天下賢才。孫先生原本以為鑫王此舉不過是糊弄一下治下百姓,博個愛才的名聲罷了。此刻聽到一國之君說話如此客氣有些出乎他的意料。孫先生高抬著的頭略低,搭手作禮後答道:“孫文雖簿有小名,卻隻是四處遊方之小民。得大王如此禮遇,心中甚為感激。”

鑫王哈哈大笑,畢竟年事已高差點岔了氣,站在他身後的太叔公連忙躬身輕輕拍著他的背。鑫王咳嗽了幾聲後說道:“先生過謙了。先生既來鑫國,不知對我大鑫當前之局有何高見?”

孫先生一路之上早已想好了和鑫王的陳對,這時當然是胸有成竹,微微一笑後說道:“鑫國地雖大物卻不博,地脊民貧,國力不強。雖立國四百餘年,卻不餘後起之諸侯國遠甚。立當今列強之中,猶虎狼群中之小羊,處境實實堪憂也。”孫先生誇大其辭,話說得實在是不客氣,說完後即觀察周圍人的反應。身邊的甘虹眉頭緊皺,鑫王身後的太叔公卻兩眼熱切,兩個差異一望而知。隻鑫王竟似不以為意,還欠起身看著孫先生。

“先生之意是否寡人治國有誤,以致我大鑫國力疲弱,被列國小視呢?”

“大王當政,皆依祖製,勵精圖治, 夙興夜寐 ,實為諸候中僅見之賢王也。內有賢臣、外有良將亦皆大才,並非治國有誤也。”

甘虹鬆了一口氣,剛才真是擔心他不知天高地厚,說出什麼不敬的話來,鑫王一怒之下,自己這個舉薦人也是逃不了幹係。

太叔公得知天下聞名的孫文投到鑫國,原本興奮異常,因早就聽說此人曾遊說列國,力陳變法之利,若能說動鑫王,則大鑫中興有望了。此時聽了孫先生什麼內有賢臣的一番馬屁之辭,心中不由大失所望,低著眉一言不發。

“哦?依先生之見,我大鑫貧弱之根由為何?”

“大鑫雖地大,卻天幹少雨。人雖勤奮,奈何卻要看天公顏色。立國幾百年來,雨足年份不過十之一、二,年年欠收,積弱成疾,是以無水即是大鑫疲弱之根源矣。”

這實在不算是什麼高明的看法,是個鑫國人都知道,鑫國從來就缺水。老鑫王眼見孫先生慷慨激昂,言之鑿鑿,不覺心裏好笑,竟拿這些是人皆知的東西到朝堂上賣弄,此人枉稱大才。嘴裏卻還是要客套一番的:

“先生真是一語中的,令寡人茅塞頓開,佩服啊佩服。今日寡人偶感小恙,就不陪先生了。甘虹,你帶孫先生到國館歇息吧。”

這可是鑫王在下逐客令了,言下之意是懶得理你。身後的太叔公微微搖頭,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看來對這孫先生的傳聞,確實是言過其實了。難怪到處遊說卻四處碰壁。也不知他治軍之才是否也是名不副實。

最感尷尬的臣相甘虹,一大老早便獨見大王,把孫文誇得像一朵花兒似的,誰知一到朝堂,昨晚那些老成謀國之言一句不聞,卻用個鑫國小兒都知道的事兒來糊弄,這也實在是給自己臉上抹黑。躬著腰答應一聲,轉身拉著孫先生的衣襟,正要叫人將這個瘸子抬出去,就聽孫先生大聲說道:

“大王且慢。孫某胸有富鑫之良策,不知大王願聞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