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那位烏拉特西公旗莫日更廟活佛是如何在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創作了《鴻雁》的前身《鴻嘎魯》,還是今天由呂燕衛填詞並製作、呼斯楞用清澈的嗓音演繹的版本,或者因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合唱團演唱的《鴻雁》才風靡一時,都會讓聽眾感覺到在那動人的音樂背後所呈現的情感魅力是那麼的熟悉、那麼的觸手可及,就好似建設家裏所珍藏的陳年美酒,愈是回味愈是甘醇,音樂愈是聆聽愈是會產生共鳴。
《鴻雁》的歌聲在建設的房間裏回旋上升,就有了些濃鬱的鄉愁:\"鴻雁,天空上,對對排成行。江水長,秋草黃,草原上琴聲憂傷。\"
對於那個生在宜昌、把宜昌視為自己第二故鄉的建設而言,雖然後來回到了河北保定老家,與宜昌和過去的小夥伴、老同學也有快五十年的分別,可是他就如同高適在詩中所描寫的\"千裏黃雲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那樣,會一次又一次勾起對宜昌的回憶,從2012年9月開始,建設就一次又一次的從千裏之外的北方回到長江之濱的水電城,和過去宜昌四中初一六班的老同學們、宜昌縣委大院的小夥伴們一起回憶兒時趣事,一起回憶上學及**、下鄉、返城、工作、參軍等各自的經曆;一起討論旅遊、看孫的趣事,一起打乒乓、一起K歌、一起打麻將、一起幹杯的盛況都讓這個重感情的燕趙漢子激動不已。
建設就感覺到自己似乎在音樂聲中也變成了一隻鴻雁,向著自己的第二故鄉飛去:\"鴻雁,向南方,飛過蘆葦蕩。天蒼茫,雁何往,心中是北方家鄉。\"
就和建設自己所說的一樣,和兒時的小夥伴、初中的老同學在一起,感覺大家都好年輕,和周女士調侃的一樣,就有了一種重新找到組織的感覺。尤其是大家對往事共同回首,更是有無限感觸在心頭。雖然每一次全體同學和當年的小夥伴都沒能聚齊,隻能相見不如懷念,但是隨著越來越多的老同學和小夥伴被從祖國各地被找到而引起的驚喜,就已經很值得欣慰了。他們先是建立了QQ群,有了智能手機後,又有了微信群,在網上大家一起聯絡聊天,各抒己見,好不熱鬧,彼此的距離就顯得更近了。
歌曲《鴻雁》從蒙古烏拉特民歌變成宴會之歌、再進化成流行歌曲,就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轉化過程,就變成了流行與民族的完美結合。歌曲的結構具有起承轉合的特點,就很神奇的如同建設的人生軌跡:因為父親的南下之路,自己就成了宜昌之子;在宜昌有了無憂無慮的童年生活,也有了少年時代的好朋友;回到河北老家,有了差一點被炮彈炸死的驚險,也有了參軍入伍的經曆;有了大學的深造,也有了從工人到老總的發展過程;有了保定陪著孫女讀書的忙碌,也有了打乒乓球、吹單簧管的樂趣;有了如今每天圍著孫女轉的節奏,也有了夜深人靜之時,看著手機、聽著音樂和遠方的朋友在網上聊天的快意。
那首深沉而又充滿回憶的音樂在深夜寂靜的房間裏繚繞,就有了些如泣如訴的滄桑:\"鴻雁,北歸還,帶上我的思念;歌聲遠,琴聲顫,草原上春意暖。\"
建設感覺自己就是那隻每年冬天都會南飛北歸的鴻雁,和洪升所說的那樣:\"天淡雲閑,列長空數行新雁\";可是在他的那些身在宜昌的老同學、小夥伴眼裏,建設退休以後經常的南北奔波,就是北周庾信在詩裏寫過的那種單飛雁:\"失群寒雁聲可憐,夜半單飛在月邊。無奈人心複有憶,今暝將渠俱不眠。\"更易勾起他們的傷感之情。其實,在這個社會中,每個人作為個體都是一隻隻的單飛雁,在屬於自己的飛行過程中書寫自己的曆史,而那些老同學、小夥伴因為曾經在不同的時段和他同飛過,了解他的過去,所以就有了共鳴,也有了感情,越是年齡越大、歲月越長久,這種思念就越顯得珍貴和重要。
《鴻雁》的歌聲在建設的房間裏繼續回旋上升,就有了些高昂的情緒:\"鴻雁,向蒼天,天空有多遙遠;酒喝幹,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
好一個\"不醉不還\",這就是建設的期盼,也是出現在這篇文章中的其他所有退休老人們的共同期盼;昨天的成功或失敗、幸福和痛苦、清醒與迷茫、歡愉與離別都已經翻篇了,說是\"最美不過夕陽紅\"也好,\"活出個人樣\"也罷,重要的就是活著,有尊嚴、很愉快的活著,活在自己平淡如水的生活裏,也活在老同學和小夥伴為數不多的交往中。閑暇之餘,一個人,一支煙、一杯酒、一杯茶,獨對窗外,想一想曾經的過往和幾乎看得見目的地的歸屬,就讓《鴻雁》悠遠的旋律直抵內心,在各自的心底裏蕩氣回腸!
\"酒喝幹,再斟滿,今夜不醉不還!\"(急就於2016年10月19日晨)
寫在後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