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後記(1 / 1)

我想了好久要不要寫這個後記。

在我看來,一個故事結束了,才應該有後記,但《此時四季》的故事,明明沒有結束啊。

蘇唯的大學生活怎麼樣?她和林塵在一起幸福嗎?周沫考上了自己最愛的G大嗎?葉歌吐槽技能增強了嗎?季思思和厲宇、沈青漁和白之井,又各自過得怎麼樣?就連在故事中充當大反派的宋冰和相裏昭嫻,還是和以前那樣惹人厭嗎?

我始終覺得《此時四季》更傾向於是我“敘述”的一個故事,而不是我“創造”的一個故事,它裏麵百分之八十的情節,基本都是發生在我身邊的事情……好吧,確切地說,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我確實有周沫、葉歌和季思思那樣的好友,確實有過劉銘那樣的前桌和厲宇那樣的死黨,確實遇到過老李那樣的好老師,也確實在和蘇唯一樣的家庭環境中長大。月考一次次失利的是我,被爸爸教育“無論如何也要贏”的是我,去爬山求佛在山道上累到半死鬼哭狼嚎般唱歌的也是我。隻不過,我爬到了山頂,也沒有遇到林塵。

——這也許就是小說和現實的不同吧。

大概每個人都會和蘇唯一樣在高三時遇過那樣的瓶頸,覺得自己再也熬不下去卻又偏偏不甘心放棄,可是卻很少很少能夠有人幸運如蘇唯,能夠遇到林塵這樣的——說“救贖”可能不太恰當,但至少蘇唯沒有像我一樣,獨自咬牙撐下了那一段最難熬的時光。

我在把蘇唯“理想化”,她不是我,我卻希望自己是她。有主見,理智,倔強,偶爾會鬧小脾氣,卻又一直一直不輕言放棄的姑娘,不完美,也遠遠算不上優秀,但我就是自己能成為她。故事裏的蘇唯,考上了自己喜歡的大學,成績優異,找到了不錯的實習,和朋友相處得不錯,與林塵也一路牽手走了下去。

多好。

我大概是高三的時候想到要把自己身邊發生的事情寫下來,後來考上大學,從南方小城來到北京念書,整整一個冬天都被刻上了“不如意”的印記,與同學相處不快,學的是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水土不服導致手掌完全蛻皮——甚至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去結交新的朋友,疲於社交,隻想回到往昔時光。高三時即便再怎麼難熬再怎麼不堪,至少也有二三好友和父母陪在身旁。然而獨身一人在外時,卻隻能把這些感情都付諸文字。

然而時間終究會磨平一切,加入了自己最愛的社團,找到了可以毫不臉紅形容為“誌同道合”的朋友,不上課的日子總是邀約著出去浪。日子眼看著一天一天也變得好了起來,沒了之前那麼多的愁緒,《此時》也就停更了很長一段時間。

可是生活終究不是小說啊,大學遇見的最好的朋友之一,沈青漁的原型,又萌又無害的姑娘,和青梅竹馬相識差不多十年,你有情我有意,大學終於修成正果,最後還是因為種種原因而分手。所以我不敢寫青漁和阿井的番外,我不知道究竟是應該讓他們永遠活在小說中,還是殘忍撕開一條裂縫,讓這個故事和現實相通。上學期,周沫的原型來北京看我,明明當時是那麼要好的無話不說的朋友,長久不見麵也終究會生疏,早沒了當時的默契——唏噓之餘,卻也隻能無奈接受。

最近幾天,偶然加了高中同桌的微信,誒對的,就是宋冰的原型。兩個人客客氣氣聊了幾句,我又閑著無聊翻了翻她的朋友圈,完全沒有強迫自己認為“她似乎過得沒有我好”而產生竊喜,相反還會覺得“其實想想以前她似乎也沒那麼壞”。至於相裏昭嫻的原型……前幾天竟然還在我的狀態下客客氣氣評論了一句,想當初她可是叫囂著這輩子最恨的人就是我啊。

時間真是個偉大的東西——它究竟是淡化了回憶,還是能讓人成長?

從來沒有跟身邊的人說過自己在寫小說,每個人都有一部分情緒和回憶隻能自己私藏,不喜歡——甚至會害怕——這一部分記憶會被周圍熟識的人拿出來加以二三評論。我有些時候也會覺得很可悲,寫下的這些文字,不能夠出版,點擊率算不上多,也幾乎沒有什麼正式的評論,也一度猶豫過要不要繼續寫下去。隻不過,敘述和分享時的喜悅戰勝了重重負麵情緒,也萬分感激能有人把這個故事完完整整地讀下去。

故事裏的他們,結局怎樣也隻是個故事。沒有活在小說裏的我們,也要努力活得像小說一樣精彩才行。

——這句話那麼矯情,所以別信。

生活難道不是在平平淡淡中遇到點點滴滴小確幸,就應該知足的嗎?

故事裏的他們很好,我們也該說一句“我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