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呀,可真別小覷他了!情況是這樣的:他本來想跟我們公司合作一樁大生意,就是倒賣進口車。要知道,如今最賺錢的緊俏商品就是進口汽車啊!”胡大海似乎有些不死心,向畢自強解釋著事情的前因後果,條分縷析地說道:“劉公子來找我談合作,打的如意算盤是借用我們公司為他賺錢。而我呢,也巴不得能夠借此機會,利用他父親是市長的名聲去打通社會上的更多關節。你知道嗎,國家從去年開始,物價實行雙軌製:同是一種產品,計劃內是國家統一的平價,計劃外是可浮動的議價,即所謂的市場價格。而這‘平價’和‘議價’之間的差額,對生意人來說它可是一筆看得見、摸得著的利潤呀!現在社會上有些人,為什麼可以輕輕鬆鬆地就賺到大錢呢?說穿了,他們的訣竅就是‘靠關係’和‘批條子’。 誰隻要有本事拿到計劃內的批文,那他就是一位“財神爺”。本來呢,劉公子是自己送上門來的。這是打燈籠都找不來的一樁好事呀!我們如果能有市長兒子這層關係作為一塊金字招牌,那麼,公司以後肯定就會有大把賺錢的機會。所以說,當務之急是要想盡辦法讓劉公子加盟到我們公司來。這事隻要能辦成,那可是一本萬利呀!”
提到“價格雙軌製”的時代,事過境遷,人們或許會感到十分陌生。可在當年,能夠弄得計劃內的商品批文,那就是一大筆金錢和財富,甚比擁有一間黃金屋。單憑一紙批文,轉手賣掉就能大發橫財,一夜暴富。故而,人們把這一紙批文戲謔為馬克?吐溫筆下的《百萬英鎊》,求之不得。當時社會上出現了一個特定人群,即謂之“倒爺”,專指利用計劃內商品和計劃外商品的差價、在市場上倒買倒賣從中牟利的那些人。在這些“倒爺”當中,有的是屬於合法捕捉市場商機的商人和個體戶;更多的則是通過走後門得到獲取計劃物資“批條”的官宦子弟,被人們譏稱為“官倒”。為此,1985年3月13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堅決製止就地倒手轉賣活動的通知》。通知規定:“重要生產資料和緊俏耐用消費品的批發業務,隻能由國營單位經營,不準套購就地轉手加價倒賣,不準倒賣計劃供應票證,不準任意提價,不準以任何形式索取額外收入,對投機倒把者,要堅決製止嚴厲打擊”。幾年後,為了加強對經濟活動的監督管理,保護合法經營和正當競爭,製裁投機倒把,維護社會主義經濟秩序,保障改革開放順利進行,在1987年9月17日,國務院頒布《投機倒把行政處罰暫行條例》:“對行為構成投機倒把罪,情節特別嚴重的,予以嚴懲”。不過,這些都已是後話了。
“你的意思是……”畢自強琢磨著胡大海的這番話。
“我來問問你,”胡大海用手勢對畢自強的提問避而不答,卻反而向他提了一個問題,臉色肅然地問道:“如果與高手過招,明知自己的實力不如對方,卻又處在生死悠關的危險時刻,那麼,你應該采取什麼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