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叢文曆來喜愛文學,心裏揣有從事文學創作的念頭,可在高中同學中卻找不到誌同道合的文學愛好者,隻有當年的語文老師是他所敬佩服的李祖明良師益友。李老師雖然已過“知天命”的年齡,但其對文學的愛好和興趣仍不減當年。看上去,他仍然是那樣精神矍鑠,富有激情。他現任市第六中學副校長,此次是應本校年輕的語文老師吳燕玲盛情邀請而來的。在多年來曾教過的許多學生當中,他認為葉叢文是最有文學才華的一位,很看重自己的這位學生。難怪兩人坐下後便興味盎然地來了一番高談闊論。在他們的交談中,更多的是葉叢文提出一些文學創作上的尖銳問題,態度認真地向李祖明老師請教。
“李老師,我試著寫了一部反映待業青年的中篇小說。不過寫完後,我自已並不滿意。葉叢文給李老師敬上一支煙,心有疑問地說道:“對於寫小說,我最大的是如何選題。在題材的選擇上,怎樣才能找到一個獨特的視角呢?”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一直存在著大量中學畢業生後的無法就業的社會問題。這一群體,當時被稱之為“待業青年”。他們的青春在整日無所事事的苦悶和無奈中被耽擱和消耗了。為此,當年在社會上迅速地推出了一批堪稱“自我發憤圖強”的青年楷模,例如身殘誌堅的張海迪。1983年3月7日,《中國青年報》首發通訊《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該文稱張海迪為“八十年代新雷鋒”,中國的“當代保爾”。此後,張海迪的名字頻見於全國各大報刊雜誌,天天大肆宣揚,以至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嗬嗬,搞文學創作,能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寫作題材並非易事。我以為,‘主題先行’的觀念還是要有的。另外,要注意兩點:一是要靜下心來,用大量的時間去閱讀作品和搜集素材;二是要有一定的生活經曆。這樣你才可能經過思考,深有所悟,從而找到一個比較好的創作題材。當然嘍,掌握寫小說的技巧和方法也是必要條件。”李祖明說話時一副慢條斯裏的樣子,談吐嚴謹,字斟句酌,頗有見解地指點道:“老子說過:‘大道至簡’。文學創作的根本目的,就在於剖析社會現象和人生意義。我以為,寫小說首先要有故事。那些有名氣的作家,他們的作品都是寫自己十分熟悉的、親曆過的人或事,而不是人雲亦雲地跟著時興的題材去寫。這或許就是你的問題之所在。你有創作的強烈欲望是好事,但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呀。你應當努力去積累,把自己所熟悉的生活作為創作的基地,再根據時代的需要,把個人的獨特視角和人生經驗結合起來,從而拿來講好一個當代生活故事,我看這樣就是很好的題材了。”
“李老師,你說的很對。”葉叢文聽君一席話,茅塞頓開,也意識到自己在文學創作上的某些欠缺和不足,深刻反省地說道:“我當初寫待業青年奮鬥的故事,以為抓到了炙手可熱的社會問題,但是我本人沒有待業的經曆,也沒有深刻地去了解和感悟他們的生活,想當然地寫呀寫,雖然搜腸刮肚、費盡了功夫,可到頭來卻適得其反。或許,我的創作有些急功近利了。確實應該悠著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