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父母家裏的客廳櫥櫃上,擺著的也不過是一台十四寸的黑白電視機。
“是給你們結婚準備的,放在你爸的書房裏還沒開箱呢。”曾穎解釋了一番,對兒子問道:“你告訴我,你們倆打算什麼時候去登記要房子呀?”
“哦,爭取在年底以前吧。”葉叢文不肯定地答道。
原來,最近報社得了幾張購買彩電的票證,時任副總編的葉英明分到了一張票。彩電,當時在社會上一直以來都是緊缺的高檔消費品。雖然彩電的價格相當昂貴,但得能到一張票已屬不易了。為此,葉叢文的父母反複商量後,終於決定為兒子的婚事做出犧牲,慷慨地拿出了他們多年來的全部積蓄,購買了這麼一台國產彩電。一九八八年,在社會上是消費品漲價的高潮之際,如南京電視機廠出產的這款十八寸熊貓牌彩色電視機,每台機子的價格竟在二千六百多元。而在三個月前,這種款式的電視機也隻還在兩千元上下波動呢。
“唉,這年頭,工資還沒長呢,”葉叢文問了一下彩電的價錢,無奈地搖晃著腦袋,歎息地說道:“物價倒是飛了起來。”
當時,全國物價飛漲已經成為了一個十分敏感的民生問題。從1985年5月開始,正在逐漸推進的價格改革被稱之為“闖關”。這意味著原來由國家規定和嚴控的物價,要逐漸放開並由市場來決定。而在此之前,中國已經形成了一種“價格雙軌製”,被形象地稱之為“用兩條腿走路”。即按計劃指令生產的產品由國家定價,超計劃增產的產品則按市場供求來決定價格。1987年全國的物價總指數上漲了百分之七點三,而到了1988年上半年更是大幅度上漲,隻到7月份已衝到百分之十九大關。1988年7月,有關部門宣布開放名煙名酒價格。這其實是一次試探性的前哨戰。8月中旬,社會上又公布了關於價格、工資改革的方案。就在這樣的情況下,不料卻引起了城市居民的反應性恐慌,出現多年少見的全國性搶購商品、以及大量提取儲蓄存款的風潮。9月以後,國家不得不宣布加強物價管理、不再出台物價調整項目、提升銀行存款利息、全麵整頓市場秩序。為此,中國進入了為期三年的“治理整頓”期。
晚餐開始,孫玉潔和葉叢文一家人圍桌而坐。
“家裏的經濟情況,你是了解的,”父親葉英明手裏端著飯碗,對葉叢文說道:“年底,如果你和玉潔要結婚的話,我們也幫不上你們太多的忙。我和你媽這一輩子攢下的錢,盡最大的能力,也就隻能幫你們準備這台彩電了。至於其它方麵的費用,看來也隻能靠你們自己想法解決了。”
“爸,我知道。”葉叢文心裏不是滋味,隻顧低著頭,機械般地往嘴裏扒著飯。
“爸媽偏心。以後你看彩電,我們看黑白,”弟弟葉叢林瞟了哥哥一眼,不失幽默而抱怨地說道:“哼哼,這就叫‘顛倒黑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