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騎軍一直是戰場上的寵兒,無論是規模盛大的平原會戰,還是小範圍內的遭遇戰,有了騎兵的話都可以起到以一當百的奇效,而中原之邊陲一直以來是那些以騎兵為主力的遊牧民族和中原諸地爭奪人口、地盤、牲畜、糧食的要地,各個王朝都是把邊關作為防禦外敵的要塞.如戰國時期北方各個諸侯國家修築成綿長的城牆來抵禦那些越過陰山翻過山海關的外族們帶來的強大騷擾.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把各個長城連接起來以為不世之功.這就更使那些虎視眈眈著中原豐厚物資的遊牧民族們沒有顧可乘之機.
等到秦末天下大亂,小混混皇帝劉邦收拾了殘局在烏江把他多年來的死對頭項羽給徹底地逼死之後,終於建成了史上最強大的軍事強國,他們以著這個王朝嶄新的銳氣和無比的勇氣把那些匈奴各部給徹底趕到了陰山以北,大將霍去病、李廣、衛青等人更是其中英雄的佼佼者!他們雖然有著各式各樣的命運和經曆,但是他們都曾在自己民族史上寫下過濃重的一筆,燕然勒功有著他們那個時候的激情和慷慨!所謂"犯強漢者,雖遠必誅",這需要多麼大的胸襟,多麼強大的實力才能說出這樣石破天驚的話來!
時光輪轉,經過三國時期民族的暫時和解,兩晉時期的紛爭,到了南北朝時一次更大的民族危機爆發了,於是五胡亂華成了史上民族鬥爭間最激烈也是最為悲壯的一幕...
再到了唐,太宗皇帝以鐵腕手段收複各個外來民族的忠心,他一度打到過高麗,打到過土蕃,這些地方的人都仰望著這位史上最為賢明也最為雄才大略的皇帝,低下了他們臣服的頭顱.換來了唐家數百年的和平和繁榮!
可是盛況不再,時至今日,這些百年來的光輝已經成了昔日的幻影,外族的紛紛入侵,內部的爭鬥連連已經使這個史上最為強盛的帝國變成了一個戰火紛飛,人民苦難不已的亂世之地.而我們的故事就是發生在這樣的背景裏,我們的人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裏苦苦掙紮著...
……
華州地界的一處官道上,一群鐵騎正急馳而過,馬上的人全身都以鎧甲覆住,頭上也罩以頭盔,給人一種森森然的感覺.
這些人體格強壯,個個持槍貫矢,在飛馳而過的馬匹上麵大聲吆喝著,看起來煞是驚人,這支雄兵正是現下聞名遐爾的太原鐵騎兵,來自於外族的沙陀,其祖上本是世世代代和中原地區屢屢有過交鋒和和談的遊牧民族……匈奴的一支,號為"沙陀".其祖上族長俱以"硃邪"為姓.
原本,他們的一位叫做"硃邪赤心"的族長,在懿宗鹹通十年時,跟從神策大將軍康承訓統十八將討龐勳於徐州,大將軍康承訓以硃邪赤心為太原行營招討沙、陀三部落軍使。後來因為從大將軍破勳而有功,拜單於大都護、振武軍節度使,被懿宗賜姓名曰李國昌,命令他統領著自己的部族聽從大唐的調遣.自此以後來沙陀諸部一直居於長城以內,世世隨從大唐各將軍討伐四方,且屢有戰功.
再後來到了僖宗時代,因為一些小小的邊關摩擦,雙方各起幹戈,僖宗調集當時的人馬向著沙陀軍所在地雲州等地撲來,雙方各有勝負,但是沙陀軍經不起大唐當時各方勢力的絞殺,在李昌國的帶領下,沙陀諸部退居關外,一直退到了達靼(現今內蒙古)方才作罷.之後沙陀諸部軍勢亦一蹶不振,再無能力與唐抗衡,於是便在關外定居了起來.及到黃巢亂起.軍勢駭人,一直逼得皇帝僖宗退蜀中,僖宗方才想起昔日的騎兵精英來,於是一紙詔書送至達靼,言期望李國昌能夠來軍勤王!李昌國沒有懷恨當年的趕逐之痛,還是起各方大軍二萬餘人出關而至燕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