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2、禪讓製的終結(1 / 2)

導讀

上集說到伯益被捕,那麼他是怎麼被捕的嗎。我們來講一講這個時候的事。

夏啟擒伯益

伯益是夏禹臨終前指定的顧命之君,我有軍權相權等一係列實權,而夏啟則隻握有行政權,立法和司法兩項權力是他無法握有的,因此最初的他還不具備即位的優勢條件,以一對二,那他會死的很難看。

夏啟也不是傻子,他也有思想,他也會反抗。所以在這個時候不能再**了,隻能迎風而上。就在禹死的當日,夏啟的部下發起了牢騷,因為他們知道伯益是不會有這麼強烈的王位爭執欲,所以必須要將伯益的爪牙消滅幹淨,使他在不知不覺中被捉拿,盡量將危險複燃的幾率降低到最小。

夏啟首先以不遵守部落和約之罪懲處了一些敢於違法亂紀的士兵,等於直接告訴了伯益幾點警示性的信息:

1。我才是真命天子,你們手中的所謂部落禪讓製已經OUT了,你還是做你的祭司去吧。

2。你的年紀比我大,這我明白,所以說我方本著尊老愛幼之心,勸您去歇歇,不要不識抬舉,好嗎,親?

3。你的兵力已遠不如我,投降者免死。

伯益壓根沒把這些警告當作正事看待,他仍準備明天舉行即位大典,他覺得隻要繼位就有可能將夏啟打敗,但他想得太簡單了,或者說他已經到達了政治上的終點了。

第二天,伯益在眾多“親信”的帶領下走向王位,但是他做的事情太弱智了,以至於夏啟都蒙圈了,因為他要登上的是條不歸路啊。

伯益剛踏上台階,夏啟馬上就說了下麵一句話:

我匿藏之時,兵卒親臣皆來會我,何有你伯益,我掌權之時,士兵皆來逢迎,迥異之變你豈不知?爾若想順利即位,要看看實力方可動手。

-------------------《史記》

其實,我忘講了一段曆史。那就是夏啟隱居史。夏啟隱居,其實就是他收買人心的舉動,《尚書·夏啟莫》中,曾有這樣的記載:

禹在位45年崩,啟遵父之遺詔躲避隱居,意請伯益即位。諸侯以啟之賢德皆去啟之住處拜啟,獨孤立臣之伯益,伯益囧之。

伯夷親自求見啟約啟回山,啟百般推辭不肯從命,但拗不過眾意,隻得出山。

而啟一出山培植的實力,不出幾月已超過了伯夷,伯夷就這樣被捉了,而事情總會有談判的餘地的,就像提審伯夷之時,啟還是考慮了幾點原因的:

1。伯夷是前朝舊臣、是禹的部下,自己要殺他談何容易,自己一定會到時成為眾矢之的的,所以暫時先不要動大刑。

2。伯夷的兵力雖有減損,但不可小覷,三千越甲可吞吳嘛,自己也得防著他們。

基於以上兩點,啟這個英明領導,下了一個英明命令:“全體將士將伯夷流放到蒼梧,將這個亂臣給我拉出去。”

大家可以從這個命令上看出啟這個命令已經有違堯舜之禪讓製,因為這個詔書是針對那些守舊派而立的,這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思想解放運動的前奏了。

啟也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隻不過他吃的這個螃蟹的個頭很小,因為古代還沒有什麼計劃生育政策,但怎奈基數小,所以人也少。戰爭就像在打群架一般,不像現在一樣,幾十萬人以上,嘭啪----,ABCDEFG什麼血型都有。

啟的變革運動必然會有阻力,他惹了一個叫有扈氏的部落,其實將有和氏二字劃去就是這個部落的姓,沒錯這個部落就姓扈。

這個扈家軍奏著韶樂,向著夏啟的營帳進發,但是他們也已經OUT了,因為他們不懂,原始的部落都是一小塊一小塊的,很難找到中心力量,換言之就是誰也打不過誰,統統都是平手。而夏啟的部隊可就不同了,他們的部隊就像是二戰時的日本兵,統統都被洗腦了,他們共同懷有一個意誌:效忠夏王,夏王黑卡邦載。

扈家軍的兵力的分布也是有問題的,緊要之地安排的兵力過少,不重要之地安排的兵力卻較多,這樣很不利於節能減排的。

但是,夏朝與一個普通的方國作戰,你沒必要動用三千兵馬。就算是一千兵馬也可以讓其潰敗,何況扈家老大隻帶了五百子弟兵,那還得算上夥夫和修車的。所以由此可以得出結論:夏朝軍隊一定是個賤人,奧不,是賤的臭不要臉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