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遊山看廟(上)(2 / 3)

(一九三七年八月二十五日)毛澤東在《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中曾寫道:“蔣介石先生七月十七日在廬山關於抗日的談話,和他在國防上的許多措施,是值得讚許的。所有前線的軍隊,不論陸軍、空軍和地方部隊,都進行了英勇的抗戰,表示了中華民族的英雄氣概。中國共產黨謹以無上的熱忱,向所有全國的愛國軍隊愛國同胞致民族革命的敬禮。”

連想到上次為央視拍片導遊,在清城山聽老徐等人,講了一些蔣介石上清城山的經過。後來看書的時候我又作了些留意,收集到了如下資料: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蔣介石兼理四川省主席,4月25日這天攜夫人宋美齡到清城山。張治中、鄧錫侯、陳武鳴、孫德操等隨行。他們分乘8輛轎車,從成都到達湔江堰市的前稱湔縣。先參觀離堆公園內的寶瓶口,伏龍觀等地。

然後他們的車隊直到清城山,停車迎仙橋廣場(現鶴翔山莊附近,從山口進山的公路為解放後新建)改乘滑杆經建福宮上山。加上之前布置的警衛等,共用滑杆55乘。滑杆夫計有當地農民,廖漢卿、廖國珍、毛奎、王坤山等共118人,都身著短衫胸佩白布為證。蔣介石所乘滑杆,另有邊扶數人做重點保護。

抵達天師洞,由道家住持易心瑩(易當家)在西客堂接待。午餐由四川省方自帶廚師烹飪,外加吃了豆花和清城山泡菜。午後蔣介石一行從天師洞殿後,沿擲筆槽山路到上清宮。到達朝陽洞時省建設廳,為蔣興建的琅環仙館別墅方竣工,蔣察看了別墅內外。

當時正值抗戰的相持階段,日軍飛機慘烈轟炸大後方,重慶、成都、樂山等地都挨轟炸。為了躲避飛機轟炸,國民政府部分機構和要員,轉移到峨眉山、清城山等地。前麵的章節曾提到,在清城山有國民政府主席林森,住建福宮;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馮玉祥,住真武宮(祖師殿)等。四川省政府的兩個廳級單位也來到湔縣,一個在湔縣西門外的禹王宮,一個在河西中興上元場,山上的幾個岩腔中。

清城山朝陽洞為山崖壁處,天然形成的岩窟,有大小兩個洞。左邊經一線天、訪寧橋到天師洞;右邊經三彎九倒拐,壯觀台達上清宮。小洞掩映在琅環仙館內,成為蔣介石別墅的組成部分。別墅為川西民居格調,小青瓦屋麵;穿逗式梁柱,木裙板裝壁。大門上方“琅環仙館”四個字為雅號。兩邊對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是一處環境清幽、古樸典雅的小庭院。院外古洞朝陽,懸崖峭壁林木森森,院內花木蔥翠蘭香鳥鳴。房間亭廊獨秀窗明幾淨,好一處洞天福地人間仙境。

大洞深30多米,寬50多米,總麵積近200平方米。洞前的楹聯:“天遙紅日近,地仄絳宮寬”。洞內分為上下兩台,上台隔為三部分;中間塑寧封、呂祖(洞賓)、邱祖(處機)三尊神像,兩邊為三官殿和鬥姆殿。其中寧封為青城仙人,曾教會軒轅黃帝龍騰飛身之術。黃帝用此術打敗敵人統一華夏,寧封由黃帝賜“五嶽丈人”官職,統管三山五嶽。明朝人曾寫詩道:

遊人貫說覓仙蹤,畢竟誰曾住碧峰?

我愛朝陽洞旁洞,連霄不寐聽晨鍾。

琅環仙館別墅因剛完工,內部陳設尚未齊全不能住人,蔣介石夫婦帶著遺憾離開。到了上清宮稍事休息參觀後,蔣介石等人又乘坐滑杆。由易心瑩陪同登上第一峰,站在呼應亭觀看西嶺雪山。蔣對宋美齡說;民國24年朱毛被我擊敗,他們剩下的一、兩萬人,就是從那些山上爬過去的。詩雲:

抗戰期間都重慶,下了峨眉上青城。

蔣宋站在呼應亭,夫妻遙望雪西嶺。

當年朱毛被打敗,一兩萬人爬山行。

如今又成燎原勢,可恨東洋小日本。

……。

其時正在建上清宮山門,應易心瑩的請求,蔣介石書寫了“上清宮”3個大字。並另為天師洞寫下,“無極而生太極”幾個字。現在這兩件文物,保存湔江堰市文物局。“上清宮”三個字雕刻在上清宮山門上方。兩邊是國民黨元老於佑任草書對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文革期間清城山道眾,用毛主席語錄將上清宮蔣和於的字掩蓋,故得以保存至現在。另外6個字曾經雕刻天師洞,張天師崖壁塑像處。剛解放不久即被毀壞,現在應該是已經恢複。

蔣的兩處題字筆法略有不同,“上清宮”3個字要寫得好一些。據湔江堰市已故書法家王維熙說,這3個字為蔣的秘書陳布雷代寫。民間曾經流傳蔣將“上清宮”寫成“上青宮”,後由秘書另寫“清”字添補。現在看這3個字,中間“清”字略小,似乎為民間傳說佐證。前麵章節中曾經寫道:王維熙湔江堰市人,長期在宣傳部工作。漢字書法的楷、行、草、隸、篆字都會。有萬幅以上書法作品流傳海內外!湔江堰市的“清城山”、“伏龍觀”、“離堆”,“寶瓶口”、“客運中心”、“湔江堰快報”的報頭俱出自其手,王於2013年3月90高齡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