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3章 真知(1 / 1)

薑夢桃淡淡的嘟囔一句,“如果吃不上飯了,哪還有力氣整什麼謀略。”語氣中帶著些許的諷刺。聲音極小,她本不是講給誰聽的。可是,景堯偏偏還是聽到了,心中不悅,狠狠的盯了她一眼。“就知道吃飯。如果國將不國,安能吃的下飯?”

“嗬嗬”,見他們出言爭論,太師在一旁獨自發笑,插言道,“你們說的都對。但是夢桃說的要更有道理些。國亂,是有利益之爭,然根本原因還是民不聊生。民安,則國強。國強,朝廷才有力量安邦定國。所以,要安國,解決百姓的吃飯問題是第一位的。”

景堯不服,翻眼朝天。薑夢桃無心言中,有些不好意思,略感羞澀。

太師又接下去說,“不過,咱們講學還是要從《春秋》講起,中間插入講解農事,以及其它,可好?”薑夢桃點點頭,表示同意。景堯見自己的建議得以采納,心裏才好受些,驕傲的向薑夢桃拋了一個得意的眼神。薑夢桃一心向學,隻當不見。

《春秋》,政史兼備,包羅國之萬象。學習治世之道,當以修習《春秋》為先。這個薑峰從前曾經給她講過,隻是因為薑峰自身在這上麵所學有限,又沒有實踐的經驗,講的並不太深。所以,當下,太師主張以《春秋》為綱,來為他們講學,薑夢桃自然不會反對。

太師講學,不尋常理,也不按部就班,既不同於先生,也不同於薑峰。不空講那些大道理,也不談及風花雪月,更多的是講求實事。從《春秋》所述,講到自己為官的經驗,以實際的經曆擴展開來,其中穿插多種知識。有理,有據,有故事,非常的生動。景堯和薑夢桃都聽的津津有味。

太師講學也不按《春秋》的章節順序,而是以自己為官的時間先後進行。第一篇就講到自己初次為官時,剛到地方,就遇到上了當地暴發瘟疫。

“你們說說看,如果遇到此種情景,你們認為地方首先要做的是什麼?”太師沒有先講成例的辦法,而是向薑夢桃和景堯提問,要他們自己思考。景堯和薑夢桃的回答都是應當先治病救人。

太師聽後,不以為然,搖搖頭說道。“你們說的又對,又不對。瘟疫是群發,不同於單個病例,隻靠醫藥收效甚微。所以,治理瘟疫應當因時,因境,因現實情況的不同,所治之法,也不盡相同。瘟疫,乃汙穢之病,多發於災後。要想得治,第一是要‘淨’。食物幹淨,衣服幹淨,居住環境也要幹淨。這樣才能有效的阻斷其傳播的路徑。醫藥隻是輔助。災後,治理瘟疫,得病之人多是因為饑餓而體虛,所以治病其必先飽其食。讓病人吃飽飯,強健身體,增強自身的抵抗能力,才是最好的治療方法。隻有吃飽了肚子,病人才有力氣與疾病抗衡。如果吃不飽,身體隻能越來越弱,病就會更加的凶猛,終究是不能得治的。所以,大災之後消除瘟疫,第一就是要讓病人吃飽飯。”說道此處,太師態度嚴肅。“你們必須記住,以後若是遇災,旁的事可以不做,首先要備足糧食。這樣,災才能盡除。”薑夢桃和景堯點頭,表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