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孩子而言,一年有兩個假期是最開心的。
暑假,寒假!
而每年這兩個假期的所演的電視劇,幾乎是幾十年都不變的,但是,孩子們卻樂此不疲的一次次反複觀看。
《西遊記》、《還珠格格》、《新白娘子傳奇》等等。
隻要音樂響起,大家就知道假期將至了。
陳安歌到現在都記得,很的時候,因為大年初一早上要跟著大人去上墳,但偏偏大清早的有《西遊記》的電視劇正在播出,那個糾結啊,甚至裝病不想上山去上墳,被識破之後就開始在院子裏麵滾來滾去的撒歡子,可想而知這類電視劇對於孩子的吸引力有多大了。
《新白娘子傳奇》是陳安歌很早就想好的了,畢竟主演早就已經物色好了。
如今也正是時候了,畢竟五十集的大長篇呢,這部戲拍攝估計得大半年,到時候兩孩別走了,估計都能跑了吧。
黃梅調陳安歌一直很喜歡,尤其是幾個代表《仙配》、《女駙馬》,這類戲劇大都是從很早之前就流傳下來的,但真正定型其實是近代。
就拿《女駙馬》這個故事,在陳安歌沒有給宋芍藥之前,其實有好幾個本子其中都參雜著這個故事。
還有《仙配》也是如此,故事和上輩子都不太一樣。
宋芍藥一角東方不敗成為經典,她現在東方不敗的名氣簡直比她江北黃梅調傳承人的身份都要出名。
畢竟黃梅調基本上隻是在江北漢江安亭一帶流傳。
要知道,整個大華大大的戲種多不勝數,大都隻是在地方流傳。
這是因為很多地方戲劇都是用地方語言唱出來的。
比如姑蘇評彈、建福歌仔戲種種。
曆史很悠久了,幾乎是伴隨著各地發展慢慢進化的。而且每個地方的戲劇大都是符合本地的習慣。
比如蘇州評彈就和長安秦腔有很大的區別。
這是人文文化和地域文化最基本的表現形式。
畢竟不管是哪一類的戲劇,那可都是經過底層勞動人民的篩選的。
而一種戲劇,想要廣泛流傳,那就必須得讓所有人都聽懂。
猶記得侯寶林大師有那麼一段叫做《戲劇與方言》的相聲,很有意思,的就是地方方言和地方文化。
文化是一個很有意思的東西,它是一個地方的代表,但方言也是一個地方的代表。
同樣的意思,地域不同,出來的話可能就不同。
但語言就是需要讓聽的人明白,這也是為什麼普通話需要流傳的原因。
但偏偏如果地方戲用普通話唱的話,韻味就消失了。
你能想象長安秦腔用普通話唱嗎?
當然,落後注定是要被遺忘的,哪怕是這類藝術需要地方方言,也絕對不能守舊。
就比如如今的黃梅調。
幾十年前的黃梅調是完完全全的安亭本地口音,但宋芍藥卻一直在改編努力。
雖不至於字正腔圓,但至少更多的人聽懂了。
要知道,我國曆史悠久,幅員遼闊,在南方很多地帶,更是一縣一方言,村村話不同。
而每一種文化剛開始流傳出來,肯定都是範圍流傳,不可能突然之間在一個縣或者一個州火熱起來吧。
就比如黃梅調的發源地黃梅縣,當年肯定是先從某個地方開始流傳,最終慢慢擴散至整個江北。
但整個江北的方言何其多,為何能夠流傳開?
還不是每到一地都會融入本地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