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投機(2 / 3)

李春潮得知妻兒遇害,當即嘔血盈升。一怒之下索性反了,集結十五萬西北虎狼之師,六萬藩屬軍隊,揮師東進,直撲中京(洛陽)。途中與二十萬羽林軍於延州激戰十天,大破之,二十萬禁軍逃出生天的不足四萬。眼見京城不可守,常皇室倉促南逃,憑著中原多堅城,與稱帝建國的李春潮對峙於淮河。

正當李春潮要一鼓作氣掃平南遷的常朝時,烏斯藏開始大規模出兵。短短一月。羌、甘、隴三州全境俱為之所奪,李春潮花半生經營的西域與中原之間聯係被徹底斷絕。蜀、涼、田(天山南麓)、瀚(天山北麓)、蔥(天山西麓)幾州的易手也隻在旦夕之間。

不得已,李春潮率大軍北上,將對峙淮河的任務交給了自己的弟弟李秋潮。

李秋潮與兄長同時投軍。李春潮的不敗神話有一半要歸功於這個能作得幕僚,能上得戰陣的出色兄弟。對李春潮有知遇之恩的前代常皇給兩人的評價是“寧國(李春潮表字)殺伐果決,用兵如天馬行空,無跡可尋;安國(李秋潮表字)心思縝密,料敵機先,排兵布陣無隙可乘。此二人合璧當世無匹矣!”

李春潮不敢小視烏斯藏,帶走了十萬大軍,留給李秋潮隻有六萬人馬,還多是一路上的殘兵降將。此時北地方平,尚不安定,可稱勁旅者唯十五萬西北軍。其中兩萬留京,四萬防禦北疆,兩萬折損於戰事,另有三萬分鎮各地,李春潮將餘下四萬一分為二,與秋潮各統一半。

李秋潮當即在沿岸的戰略要地築城立塞,不求冒險建功,隻想在兄長北討期間維持一個穩定的南線。同時將行營設在淮河入海口處的鹽州,一麵加緊構築防線,一麵督造水軍。

原本按此發展,李春潮可在兩年內解決邊患收複失地。等他回師南下,李秋潮也已經做好了水陸並進的準備,南方可一氣而平。

但就在李春潮走後數月,南常以金帛美女、加官進爵拉攏李秋潮身邊的幾個降將再次倒向舊主。一夜間鹽州城被叛軍包圍,李秋潮力戰不得脫。如是月餘,夏國的兩大支柱被一南一北牢牢拖住,各地叛軍四起。正當各地的西北軍諸將分兵馳援鹽州之際,黃淮之間大澇,平地成澤。三萬大軍在徐州不能前進半步。李秋潮苦等援軍不至,身邊兩萬兵馬曆經惡戰隻剩千餘。又數日,城破。叛軍與常軍屠掠鹽州,李秋潮不知所終。水師戰船大多尚未完工,為常軍所焚。

消息傳來,李春潮大叫數聲“我誤安國!”仆地昏厥。醒轉後下令大軍即刻南下滅常。北討不了了之,烏斯藏得以占據西北十餘州近百年。

這段曆史在夏國婦孺皆知。關於失蹤的李秋潮,除了官方所說的崩於亂軍,民間亦有著種種猜測。有說他城破之際自焚的;有說他穿了敵兵裝束混出城外,隱跡江湖的;還有一種被人廣為接受的說法是,李大將軍與一幹親衛殺到水師造船場,搶了艘剛完工的船遠走海外。

事後,李春潮對此深以為恨,追封弟弟為晉王,居王爵之首,萌子孫世襲。甚至立下了一個驚世駭俗的規矩:若皇族長房一支幼年登基,不能親理朝政,晉王可代為監國。李春潮的幾個子女死於常皇之手,稱帝數年後方又添了幾個皇子,但與李秋潮的孩子已差了二十多歲。從李春潮的兒子高宗到現在的天興小皇帝,五代皇帝中有三代幼年即位,也有三代晉王總共監國三十餘年。現下攝政的自然也是晉王,以輩份來說是小皇帝的叔叔。這大夏江山可說是皇族長房與二房輪流執宰,所差者隻是一個皇帝的名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