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笙簫(三)(1 / 2)

千金堡一役,牛存節中伏戰死,梁軍騎兵基本被消滅,王檀在城破之時倉惶突圍,逃回洛陽,致使城中守軍過半戰死,其餘棄械投降。

唐軍全麵轉入進攻之中,李軒駐軍瀏水之畔,主攻龍光門徽安門;宋威部從慈澗出發,進襲西苑;趙匡凝在伊闕壽安截擊梁軍由伊水洛水撤出的運轉水師;劉鄩王彥章部則猛攻上東門永通門。

王檀兵敗丟了千金堡,返回洛陽,本被謝瞳下令斬首,卻得張歸弁等梁將求情,命其領軍往西苑外迎擊宋威唐軍,戴罪立功。

西苑,東都洛陽的皇家園林。北至邙山,南抵伊闋,西到新安,周圍二百餘裏,占地之廣,規模之大,可謂空前。然而,繁華之後,卻是難以接受的冷酷現實,自安史之亂後,這至美的皇家園林終於隨著大唐帝國的頹敗逐漸逝去。如今大唐軍又回來了,隻不知能否給西苑帶來再次的繁華。

此時正值深秋,聞名天下的牡丹遠未綻放,別的花卉和林木還也沒有展示自己的身姿,空留著一片蕭瑟。園內青瓦粉牆,玲瓏典雅,江南園林風格的建築錯落有致,百餘畝的人工湖碧波蕩漾,湖中兩個小島上,數個亭閣的倒影在水中卻顯得有些孤單淒涼。

就這麼一座園林卻要遭受戰火的洗禮,或許需要此劫過後,才能再次綻放它的華麗。

宋威領軍東來之前,李軒便已傳信要令其務要盡量避免西苑遭戰火荼毒,因此唐軍至此也是小心翼翼展開攻勢,沒有大規模的進攻,隻繞著西苑外圍和梁軍有小規模的接戰。

自從張歸霸戰死,張歸厚便被梁王朱友裕委任為大都督,接替其兄之職。此時他正領軍親自駐守、圓壁城、合嘉城,曜儀城,正麵對捍北部唐軍,護衛洛陽皇宮與洛陽糧倉周全。劉知俊與一路逃回洛陽的朱友孜鎮守洛陽厚載門、定鼎門、長夏門,同時尋機出擊,與趙匡凝部交戰,以求打開南麵缺口,劉知俊為行營都督。而張歸弁則與符道昭同守洛陽東城,正對上劉鄩與王彥章。

唐軍連日進攻,令城中梁軍的防線紛紛告急。外界通往洛陽的通道皆已由唐軍控製在手,汴梁的所謂援軍被阻擋在中牟,無法動彈絲毫,而從洛陽派出的求援人馬,則屢屢被唐軍截獲。城中守軍每日口糧已被削減近半,仍是消耗驚人,而受傷士兵亟需的止血療傷藥品,更是緊缺。

接連幾日的交戰,戰局似乎在朝著李軒等人預想的方向發展,梁軍的糧草不斷消耗,傷員不斷增加,而外界與洛陽的聯係又完全被自己的軍隊截斷,隻在等待城中糧盡自亂的那一刻。

李軒站在轅門之外,遙望著洛陽城在夜晚中的點點星火,這座曾經繁華的都城,而今卻在淪落,一旦城中糧盡,或許會出現人吃人的景象。李軒不禁打了個冷顫,不敢再往下想,這亂世之中,能活下去,吃個把人又算得了什麼。那沉浸在黑暗之中的洛陽,或許隻有經過這次戰火的洗禮,才會再次綻放它的姿彩。

天空烏雲湧動,昨夜的小雨似乎隻是前奏。也似乎印證著地麵上唐梁雙方的交戰,前幾日隻是小規模交戰,而雙方都暗中準備著一場大戰。

梁軍布防將領安排已經送到李軒手上,各路戰況也齊聚中軍大營。

一向自大蠻橫的朱友孜此番再次請令出兵,進擊趙匡凝部大營。行營都督劉知俊見其自滿狂傲,又不敢得罪,隻得應允發兵。趙匡凝部上下一心,連挫朱友孜三通戰鼓,殺梁兵四千餘眾。朱友孜見死傷甚多,隻得偃旗息鼓。

而張歸弁與劉鄩之戰,雙方各有折損。

看著戰報,李軒低頭問道:“諸位對近日之戰況,有何看法,不妨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