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連數日,張歸厚日擺戰陣,夜架雲梯,晝夜攻城。但唐軍卻是梁軍來攻便堅守不出,梁軍一旦退下休息,管威便領軍出城,繞得梁軍日夜不安。
八角小城事關全局,張歸厚接連攻城仍僵持不下,汴州的朱友文卻坐不住了,便詔令文武百官朝中商議良策。
太常卿張廷範上前奏道:“臣啟陛下,八角不過小城,張歸厚卻久攻不下,乃是督戰不利,延誤戰機。臣請陛下命段凝為帥,罷免張歸厚之職。”
崇政使謝瞳趕忙也奏道:“陛下萬萬不可罷免張歸厚,雖唐兵堅守八角,北擊郭橋,而南下陳留之部卻也被徐將軍牢牢牽製,劉鄩率大部兵馬皆在八角,隻要兵圍八角,李禎小兒必不敢率兵輕易東進。”
張廷範爭道:“陛下,那張歸厚在八角與唐兵僵持,必是以兵權脅迫萬歲。”
謝瞳急向張廷範勸道:“張大人,如今大敵當前,臨陣易帥乃兵家大忌。況且以兵權脅迫萬歲,有何憑據?”
張廷範不理謝瞳之言,正要對朱友文反駁。一盤的朱友孜突然出列道:“陛下,臣弟倒有一策可斷定張歸厚是忠是奸。”
朱友文聞言大喜,連忙問道問道:“康王請速速奏來。”
朱友孜眼掃百官,清了清嗓音奏道:“陛下何不令張歸厚回軍汴州,倘若張歸厚回師乃是忠臣,倘若不回便是奸賊。”
“準奏!”朱友文連連稱好。
謝瞳頓時跪地哭道:“萬歲,撤軍八角,全盤皆輸呀。”
“謝子明!”朱友孜厲聲怒道:“卿乃相國,而陛下是天子,望汝勿要胡言亂語,禍從口出。”
朱友文也懶得再聽謝瞳爭諫,匆匆宣布退朝。
謝瞳已不敢再諫,泣聲退朝。
這日,張歸厚與段凝等人正在商議兵事,有中軍官來報朝廷遣使送詔,張歸厚與段凝等人帳外接旨,一個太監宣讀詔曰: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叛逆劉鄩率兵在八角駐紮,有直搗汴州之心。張歸厚率兵久戰仍不能下,特命張歸厚回師汴州,欽此!”
“臣領旨謝恩”,張歸厚領得聖旨,把太監打發走後。閉口不談撤兵之事,副都督段凝找張歸厚問道:“都督既得聖旨,因何遲遲不下令退兵?”
張歸厚答道:“若是奉旨而行,我三軍必敗於唐,此地絕不可棄退,本帥‘寧伏授重誅之死,不忍為辱軍之將’,爾等不可再言撤兵之事。”
段凝聞聽此言心中暗想,張歸厚抗旨不遵,何不借此參他一本,段凝未與張歸厚多言,便回營中寫密信一封,遣心腹士卒乘快馬送往京師。
又過兩日,開封命人傳二道詔令,命張歸厚退兵汴州,張歸厚仍是猶豫。
又過一日,三道詔令傳到,張歸厚仍不起寨,段凝便來勸道:“萬歲四日之內三發詔令,都督再不退兵,恐萬歲要龍顏大怒。”
張歸厚沮喪言道:“一旦退兵,前功盡棄。”張歸厚無奈之下,隻得撤兵八角,向汴州城進發,僅留劉知俊所部三千人鎮守浚儀。
李軒與劉鄩得知張歸厚五萬大軍撤走,即命史建瑭、安重誨等立即整軍,隨時開拔。
張歸厚在路上卻得朝廷第四道聖旨,免去了大都督之職,令段凝為大都督,劉知俊為副。
段凝並無將才,統率五萬梁軍一路向東,卻被唐軍神出鬼沒的騎兵繞得頭昏腦脹,大敗未有,小敗卻是不斷,梁軍剛漲起的士氣有跌落入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