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自作孽不可活(12)(1 / 2)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成功,並不是一件容易簡單的事情,每一個成就大事者,都經過了將一顆狂傲的心打碎又打碎的過程。

曾經的伍子胥也心懷天下,他想要在楚國成就一番偉業,造福人民。那不是他的天真,那隻是命運的無情,最終他的夢想破碎了。

被舉國通緝是一件痛苦的事情,除了逃亡,還是逃亡。

楚國軍隊大舉集結在宋國邊境,頓時,宋國國內也有了逮捕伍子胥他們的風聲。為此,伍子胥和太子建他們連夜逃離了宋國,來到了鄭國。

因為鄭國與楚國並不是友好的國家,鄭國的國君鄭定公也是一名仁慈的君主,因此,鄭定公接納了伍子胥他們,並且還熱情的款待了他們。

可是,伍子胥他們的逃亡並不單單是為了逃亡,他們的唯一目標還是為了報仇雪恨。因此,太子建每次見到鄭定公都會向鄭定公哭訴冤情,請求他能借兵伐楚。

政治是講究利益的,在政治交往中沒有永恒的敵人,也沒有永恒的朋友,一切都是利益得失的權衡。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

太子建想向鄭國借兵伐楚,首先要向鄭定公許諾,如若他在楚國稱王成功後,必定會有重重酬謝。

在古代的重重酬謝,一般是土地和珍寶。鄭定公還是很清醒的,他也很有自知之明,他對太子建說道:“鄭國國小兵少,很難幫助你們伐楚。你們想要報仇為什麼不去找晉國呢?”

“晉國願意借兵的話,希望您也能共舉大事!”伍子胥走了出來,向鄭定公說道。

鄭國是一個小國,它必須要有它的生存之道。在一個兵荒馬亂的亂世,一個小國要生存下去,必須要懂得隱忍,同時,更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讓自己強大起來。這個道理伍子胥知道,鄭定公也知道。

“假如晉國答應的話,我們也會考慮的。”鄭定公點了點頭,表示同意了。

太子建和伍子胥非常的高興,他們仿佛看見了勝利的曙光。他們回到驛館後商議,太子建前往晉國借兵,伍子胥留在鄭國準備伐楚的事情。

晉國是一個大國,它與楚國並不友好,因此一切都很順利,太子建來到晉國後,晉國的國君晉頃公接待了他,而且還答應了晉國願意借兵伐楚,可是晉頃公還有一個條件。

“借兵伐楚沒有什麼不可。如果太子肯做內應,我們發兵先滅了鄭,就把鄭國封給你,然後我們一起出兵伐楚。太子你看如何?”這就是晉國的條件,晉頃公看著太子建說道。

太子建猶豫了片刻,因為鄭定公對太子建他們非常好,而且他還非常信任他們,他覺得心裏有些不忍。

“無毒不丈夫,要想報仇必須要有實力。”晉頃公身旁的奸臣荀寅說道。

這是一個公報私仇的奸計,因為之前鄭國一位使臣在晉國拒絕了那個奸臣的索賄,因此他懷恨在心,想要陷害鄭國,發兵滅鄭的主意也是他向晉頃公提出的。所以說明槍易躲,暗箭難防啊。

太子建猶豫了好一會,接著他還是點了點頭,畢竟這是對他有利的,他願意放手一搏。

接著,晉頃公就給了太子建一些錢財與隨從,借與他在鄭國招兵買馬。

太子建他父親楚王,弑兄篡位,追殺太子,他是個寡恩薄意之人。有其父,必有其子。漸漸的,太子建也變得心狠手辣了。

當太子建辭別晉頃公回到鄭國後,他秘密的告訴了伍子胥他要與晉國發兵滅鄭的事情,他有些激動也有些緊張。

“不行!”當聽到那件事情後,伍子胥頓時勃然大怒,接著,他對太子建勸阻道﹕“當年秦國讓杞子和楊孫,圖謀鄭國,結果事沒辦成,還落得一個悲慘的下場。再說了,鄭定公以忠信對待我們,我們怎麼能恩將仇報呢?這事一定不能幹!請太子三思!”

伍子胥通今博古,又是一位忠貞之士,他認為晉國暗藏詭計,不懷好意,同時,他也不願去做那些背信棄義的事情。他也希望太子不要去做那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