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越多,疑惑越多:關於曆史中那些人物,那些人傳言中的好人,那些被咒罵的壞人,如果我們仔細看過他們的事跡後,我們有時難免會疑惑:其實這個世界上壞人並不太多,那些好人也不太多。
一切都是人之常情,因為人性,都是自私自利的——他們之間的區別在於有人做錯了事,而他因此成了‘壞人’;而那些所謂的‘好人’隻是因為他做對了事而已!
善與惡是稀少又被深深埋葬的東西。人之常情,我們更應該去分辨那些‘對’與‘錯’!
………………
其實王僚對伍子胥一向很好,隻因他在答應為伍子胥報仇時,猶豫不決了,伍子胥才最終選擇了姬光,投靠姬光,然後反手一刀,對王僚實施了毒計。
這就是人性的自私殘酷,權力鬥爭則讓它顯得更殘忍更黑暗。
姬光與王僚是堂兄弟,可是他們為了爭權奪利,他們彼此之間還是展開了隱秘的勾心鬥角,爾虞我詐……甚至還要兵戎相見!
幾千年的人類曆史,每個國家的王室都會上演權力鬥爭,而且他們目的都是驚人的相似。隻是,他們之間的唯一區別,隻在於他們選擇的手段與方法不盡相同罷了!……
話說在離開伍子胥莊園的第二天,姬光就拄著一根白色木杖,讓隨從攙扶他來到了吳國王宮。然後,他就用乘楚王喪葬之機,發兵伐楚的好處勸說王僚。
聰明人之間的交談,不需要每件事都說的那麼細。心有靈犀,一點就透,姬光是個聰明人,王僚也是。
王僚聽完姬光的伐楚的好處後,他覺得對自己有利,於是他也欣然答應了。
然後,姬光又說道:“伐楚擴疆之事本來我應該為大王效勞,怎奈我因從車上掉下把腳摔壞了,正在醫治,不能為大王擔此重任了。”
王僚仿佛非常信任姬光,他點了點頭,問道:“那麼誰可以擔此大將?”
姬光說:“如此大事,不是特別親信之人,絕不能交給他。大王自己挑吧!”
王僚沉思片刻,然後說道:“掩餘、燭庸行嗎?”
姬光點頭稱讚道:“大王所選正合適!”
接著,姬光又說道:“中原向來是晉楚爭霸,吳國隻當附屬國。可是如今,晉國已然衰敗,楚國又敗仗連連,如今的諸侯都與它們離心,猶豫著不知道該投靠誰好。大王如果再派公子慶忌去召集鄭國衛國的兵馬,讓它們聯合大王一起攻打楚國,同時再派延陵季子去晉國講和,順便察看中諸侯有什麼破綻;同時,大王命一大臣在國訓練水軍,為將來做準備——如此,大王將很快可以稱霸天下了!”
這是一個大戰略,它的目標是吳王稱霸中原。
當然,這也是伍子胥為姬光刺殺王僚所出的大計謀。
大戰略與大計謀聽起來都很誘人,隻是它卻是一個‘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大毒計……隻是,這一切就看王僚會不會上當了。
說的那準確一點,這一切就看王僚能不能識破姬光的毒計。
隻是,伍子胥與姬光預料的沒有錯,王僚在聽完姬光所言之後,他就下令命掩餘、燭庸為吳國大將出兵,率領大軍攻打楚國;在讓季子出使晉國講和……
可是,他還是將慶忌留在了他身邊,為了保護他,保衛吳國。
這或許是王僚的謹慎,因為他還是對姬光有些不放心;也或許,這隻是源於他的第六感。
不過,有時我們不得不佩服那些聰明的人,他們所設計的計劃,執行的總是那麼完美。而我們普通人,卻總是無法心想事成,計劃總是對不上變化。
至少來說,伍子胥是個聰明的人,而王僚還是顯得有些優柔寡斷,有勇少謀。
假如,王僚聽從姬光的謀略,讓慶忌聯絡鄭衛兩國,然後一起攻打楚國,那麼兩線作戰的楚國肯定是凶多吉少了。
可是,由於吳國軍隊單麵攻打楚國,讓楚國軍隊可以全力抵抗……頓時,吳國軍隊在進攻楚國後,漸漸的陷入了危險的境地。
為此,吳王走懊悔不已,然後他趕緊下令,再命公子慶忌率領一支大軍去解救被楚國大軍圍困的先前吳國軍隊。
兵書上常說:猶豫不決是帶兵作戰之大將者,一大忌。
可是對王僚而言,他輕信了他的‘敵人’,更是更一大忌——由此,我們也會明白,曆史中那些權力鬥爭,為什麼總是要‘斬草除根,以絕後患’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