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某些深入的交流(二)(1 / 2)

隊長也這樣說,劉弈的心激烈地跳了起來。那樣的事,真的可以嗎?“可是,”他猶猶豫豫地開口,“我覺得沒有理由瞧不起自己現在的工作。雖然是有很多不爽的地方,但,沒到要換一個的份上。”想了一想,他覺得不該把話就此說死,於是又說,“不過,也沒那麼肯定就是了。”

“當然,我理解,”秦隊長說,“我們沒有強求你立刻給出答案。你可以慢慢考慮。”

“你們?”

“我和秦隊長有些業務上的往來,現在不能告訴你詳情,”徐天教授到此刻方才拉著劉弈坐下,“但是另外一件事,你一定會幫忙,也隻有你可以幫忙。”見劉弈蹙眉,他補充道,“是小許沒能完成的事情。”

劉弈看向秦石武,後者頷首同意。於是他點了點頭:“需要我做什麼?”

老教授稍一示意,秦隊長打開投影儀,動力甲的圖片和相關的說明文字投射在幕布上。他們有備而來,看ppt的質量,秦石武恐怕費了很多心思。

“劉隊長,你是應用方麵的行家,你可清楚動力甲的發展曆史?”徐天問道。

“隻知道一點點,”劉弈很謙虛,“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作為主力部隊的輔助和補充,動力甲在美蘇兩國開始列裝。”

“很正確,請繼續說。關於動力甲的發展史,什麼都可以。”

“唔,呃,最早的時候,現在叫第一代的那些動力甲,其實更適合叫做單兵外骨骼,完全沒有防禦和機動能力可言,隻能提升負重,行動依賴手動下達指令。從操作者的角度說,完全不合格。第二代開始配備了基礎的護甲,大部分是機械加液壓的驅動方式,穿上後隻能做些簡單的動作,不過對生存、負重和機動的提升都很顯著,足夠用來炮擊、狙擊、火力壓製,還誕生了經典的蘇聯MDS-84型,號稱動力甲中的AK47。現代化改裝,提升電子設備後,二代甲足以應付普通的治安戰需求,我們隊裏的裝備大部分都是這一世代的。後來在阿富汗,由於雙方都投入了動力甲,刺激了相關科技的進步,第三代動力甲……”

“很好,很好,”徐天教授打斷了他,“秦隊長,可以給小劉打100分。”

“算上實際操作,200分。”

老頭滿麵紅光,看起來頗為劉弈的表現激動:“下麵我來說吧。三代甲是電氣與機械混合驅動,開始配備動作捕捉係統和生物傳感係統,這是個質的提高,動力甲第一次能做到完全模擬人類的動作。至於所謂四代甲,目前還很少有投入應用的,提升當然也不小,比如全電驅動、數據鏈、信息終端、頭盔顯示器的使用,等等,但對比三代甲,在操作方麵沒什麼本質變化。實際上,目前世界各國動力甲性能的提升都遇到了瓶頸,組成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那一塊,你認為是什麼?”

這個問題,專業人士和軍迷之間早有定論,劉弈脫口而出:“是操縱者本身。”

“沒錯。動力甲的幾個要素中,我們先來單獨說說機動性方麵。以現在的技術,讓動力甲也具備一百公裏、兩百公裏,甚至還要高的時速並不難。然而考慮到動力甲實際戰鬥的場所——城市,叢林,山地,樓宇,房屋——這麼高的時速除了讓你到處碰壁撞得暈頭轉向外沒有實際意義,人類的反應是跟不上的。再說,雖然有肌肉輔助係統,你還是得邁開自己的腿前進,這個速度下的邁腿頻率,累也把人累死了。”

“所以我們長途奔襲會先坐車,到地點再出擊,”劉弈讚同道,“而且通常衝刺隻需要五六米,巷子這邊衝到巷子那邊就夠。一百公裏的時速下做這種急停急起,加速度怕是得有幾十個G。”

“加速度方麵倒沒有那麼誇張,”老頭抬頭瞄了眼天花板,“我心算了下,五米距離完成啟動到停下,時速一百的話,加速度還不到五個G,耗時是零點六秒的樣子。”

心算未免太神速了吧?劉弈肅然起敬:“一不留神就衝過頭了。所以主要問題還是,反應跟不上?”

“對頭。我們再來看火力方麵,其實問題歸根結底仍舊是人。多用途的戰鬥機有雙座,直升機有機組,坦克和自行火炮有一整個車組,而且他們都有伴隨的雷達、通訊與指揮。動力甲的操縱者卻隻有獨自一個人,你的指揮中心無法提供具體的指導,往往需要你自己去獲得戰場信息。所以很多理論上能裝備的重武器,由於實際操作的緣故,很難用起來,大家都滿足於近戰武器。你不能一個人又負責機動又負責觀測又負責瞄準還要負責聯絡吧?”

“您說得沒錯,”劉弈小心地斟酌詞句,“不過,徐教授,這好像不是動力甲現在的發展方向吧?我們對付的都是些恐怖分子,有120筒就夠用了。您說的重火力支援啦,正麵戰場啦,這些事情我們用不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