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又是什麼?”陸菲伸手朝前探去,摸到的隻是屏幕。
“那就是最早的外骨骼試驗品,代號‘阿特拉斯’,美國加洛德空間係統公司1974年出品,”老頭麵露神往,“以今天的眼光來看當然很簡陋,但卻開創了一個時代,借助我們看到的這部機器,畫麵中的成年男性成功舉起了350kg的重物。學界通常認為,這便是現代動力甲最初的雛形,2014年賓大的研討會上,世界各國的學著還舉行了40周年紀念儀式。”
“350kg?就是現在也不錯了吧,我本來的那身玩意還舉不起這麼重的東西呢。”DPJ-09的負重能力不過250kg。
“問題在於設備自重。不要光盯著人,看那家夥身邊,整套機器的重量超過750kg。即便如此,以當時人類的電子和材料技術,能做到這樣已經很不容易,這才是我們應該有的科技水平。”
“先驅總是了不起的,”陸菲說,“我們超越他們,隻是因為我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
“陸菲小姐引用名言非常恰當,問題在於,當時已經是1974年了,蘇聯入侵阿富汗就在短短八年後。”
隨著老頭的話語,屏幕再度變化,他們置身硝煙彌漫的戰場。崎嶇的山地滿是溝壑,黃褐色的土地幾乎沒有植被覆蓋,淺藍的天空晴朗高遠,劉弈當即認出這就是阿富汗。
那些在常人難以行走的陡坡敏捷機動的動力甲證實了猜想,他熟悉見到的每一種型號,甚至穿過其中好幾種。令人聞風喪膽的MDA“鬱金香”、幾乎改變戰爭結果的MDC“浩劫”,還有最經典、產量最大的MDS-84。蘇聯製的動力甲外觀笨拙,近距離觀察之下工藝更是十分粗糙,凹凸不勻的油漆、亂七八糟的鉚釘、接縫歪斜的表麵護甲,還總是有股濃濃的機油味道。
但不要說是對陣手裏隻有AK47、RPG與107火箭的遊擊隊,就是與美軍後來的主力機種M2A1以及M2A2正麵對抗,這些傻大黑粗的家夥也穩定可靠,不管何種環境下都忠實地發揮性能,成為主人最信賴的同伴。在後來的越南、墨西哥與岡瓦納,陳舊但耐用的蘇式動力甲給技術領先卻難於保養維護的美式同類好好展示了優秀的動力甲該是什麼樣。
那會戰場上流傳著這種說法:中彈1發就得回家整修的是德國貨,中彈10發能順利回家的是美國貨,而中彈100發能撐到回基地的隻有MDS-84。當然還有,一槍沒中就主動投入敵人懷抱的,必定是法國貨。
“八年,僅僅八年過後,”老頭的聲音夾在機槍與火炮的吼叫中依然清晰,“蘇聯人便能將第二代動力甲大規模投入使用。從無到有,從研發到實戰,中間還跨過了初期的第一代動力甲,太快,實在太快了,快到違反常理。需要克服的難題從材料到編成數不勝數,那種程度的技術進步是不應該存在的,就是他們的技術人員再怎麼天才也做不到。”
“你的意思是,他們偷了美國人的技術?”
“這種可能性當然也存在,但就和他們說天朝的J20是偷的美國人技術一樣,這麼多年了美國人總是被偷還總不長記性,其它國家想偷還總偷不到,這世界難道全是傻帽嗎?不,他們的技術確實並非來自自身,但獲取對象不是美國人。”
“那又是誰的技術?”劉弈想不出還有誰的技術比美國或者蘇聯人更先進,那會可是七十年代,“別告訴我偷的天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