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這位千古一帝在第五次東巡回宮途中生病了,到河北一個叫沙丘的地方,病情加重。《史記》上稱“上病益甚”,結果沒有扛過去。
其實,驪山陵墓已開建37年,在宰相李斯的監督下,至始皇帝駕崩之後,還徹底沒有完工。
整個工程動用了七十多萬工匠差役,據傳其中還有數百多名對那天象異術,善風水,懂陰宅的異士存在。
自古以來,曆代的王侯將相、富甲巨賈都是對那盜掘墳墓之人頗為痛恨和忌憚,作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亦然。
當時李斯兼任少府督建始皇陵,自然深知其道。
正所謂想皇帝之所想,急皇帝之所急,重賞之下,李斯下令從七國屬地之中招募明天象,善風水,懂異術的異士高人,共同參與建設始皇陵,以防他日盜墓賊光顧,又保他日大秦國祚昌盛。
又差朝中幾名令史做以記載那異士妙法,從而衍生出專門負責始皇陵的太史官職。
大秦帝國富可敵國,也算是民康富庶,再加上那些剜眼割耳斬足的重刑,倒也少生毛頭小賊,不像百餘年之後的三國鼎立的混亂局麵,曹操為湊軍費所設的發丘中郎將、摸金校尉、搬山道人、禦嶺力士那般落魄。
正因為此,待驪山始皇陵修建成功之後,由於種種忌憚,這些本來衝著那些重賞而來的掘墓異術高人,與那些修建驪山陵墓的工匠一並斬殺,殉葬了始皇大帝,也算是一箭雙雕,結了始皇最後一件心事。
當然後來那專門負責始皇陵太史也沒有落得好下場。
至於負責記載那異士閱曆異術的朝中令史,自然都是一些飽讀詩書,對古今史學閱曆頗為了解的人,深知為官為仆之道,明知也是難逃厄運,遂卷起細軟,逃奔東西。
畢竟他等帶走的不僅僅是始皇陵的秘密,而且還有那盜墓異術大玄妙。
李斯大怒,差趙高遣六劍奴追殺這些參與其中的那些令史,倒也給足了那些令史的麵子。
這些大都出於野史,自然也少不了民間的杜撰,不可信,可當笑談。
有文獻記載,在三國鼎立的時候,曹操所設的盜墓組織之中,除了一些散盜經驗交流成為那不堪的禦嶺力士之外,其餘如發邱、摸金、搬山的本事及精髓卻由一名深山潛修的術士所受。
而這一名在深山之中潛修的術士,傳言是百餘年前參與過驪山始皇陵建設的令史之一。
上下數百年,雖不知其人為何如此長壽,但必有蹊蹺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