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羽和柳子楚於次日早晨一道離開陳留城返回雒陽城的時候,曹操正式矯詔天下,檄文曰:操等謹以大義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滅國弑君;穢亂宮禁,殘害生靈;狼戾不仁,罪惡充積!今奉天子密詔,大集義兵,誓欲掃清華夏,剿戮群凶。望興義師,共泄公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此段檄文摘自《三國演義》)
曹操在移矯天下的同時,還積極派出部下與天下各郡縣的刺史太守相聯係,商議結成討討伐董卓聯盟之事。畢竟以董卓的雄厚實力,其麾下西涼騎兵的驍勇善戰天下聞名,手下又有號稱神勇無敵的無雙戰將呂布,以任何郡縣的單獨一路人馬,根本就無法與董卓相抗衡,惟有結成聯盟,才可能有勝算。
初平元年春正月,後將軍袁術,冀州牧韓馥,豫州刺史孔伷,河內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紹,陳留太守張邈,東郡太守橋瑁,山陽太守袁遺,濟北相鮑信等,各自號應曹操矯詔,同時起兵呼應曹操的號召。益州牧劉焉,雖然也在成都響應了曹操的號召,但私下卻修書於曹操,以益州局勢未穩的理由,僅僅能表示道義上的支持,一旦要實質性的出兵卻是無能為力。
陳留太守張邈,本就是曹操的少年好友,昔日與曹操袁紹等人一道任俠不羈,所以對曹操在自己治轄下陳留郡內的己吾縣招兵買馬不但沒有查問,甚至還暗中相助。張邈是第一位響應曹操之人,自曹操派遣部下聯絡到他之後,張邈見曹操人馬隻有區區五千左右,二話不說地拔出自己的五千人馬給與曹操,這才讓曹操的人馬好歹過萬,不至於在眾多討董聯軍部隊中看起來過於寒磣。
就在天下各路討伐董卓聯軍往預定的酸棗彙合之時,夜羽在陳留城散播的謠言終於得到證實,董卓指示得力心腹兼女婿李儒將廢少帝弘農王和何太後鳩於永安宮,少帝卒年15歲,隨同少帝何太後一起被害的還有少帝之妃唐妃。
初,袁紹橫刀對峙董卓,隻身離開雒陽後,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急忙替袁紹求情,並設法使為袁紹開脫罪名。董卓在李儒的分析之下,順勢給了袁紹一個渤海太守之位;之後又為了拉攏士人的打算,對尚書周毖,城門校尉伍瓊等人所舉的韓馥,劉岱,孔伷,張谘,張邈等都使出宰州郡。誰想韓馥等人到了各自任所後沒有多久,就發生了曹操矯詔天下討伐董卓的事件,於是眾人都紛紛響應曹操,都舉兵討伐董卓。卓得到消息後,怒火中燒之下,給周毖,伍瓊等人全部捏造了勾結逆黨的罪名,一起統統殺害。
呂布原先追趕曹操不上,雖然事後給董卓通罵了一頓,但當時董卓絲毫沒有意識到一個棄官而逃的曹操會引起今日對他如此不利的局麵,所以也沒有對呂布做出任何處罰;等到局勢已成的形勢下,董卓固然對呂布有所不滿,也隻能責怪自己手下辦事不利,隻好把怒火撒到李儒李肅等部下以及眾多朝廷百官身上。如此一來,除了李儒因為是董卓女婿,受到懲罰後絲毫沒有起任何的異心外,李肅等將領也各自心懷不滿;而朝廷百官,見董卓濫殺之下,對董卓更加咬牙切齒地憎恨不已。
董卓在雒陽城雖然更加不得人心,但弘農王與太後被殺之事鬧地天下沸騰之時,卻讓原本商定在酸棗會盟的各路討伐董卓人馬內部產生歧義,袁紹屯兵河內郡,袁術屯兵南陽郡,孔伷屯兵潁川郡,韓馥隻坐在鄴城,全部駐足不前,隻有曹操與張邈,劉岱,橋瑁,袁遺率領各自部隊駐紮進入酸棗。原本聲勢浩大的討董聯軍,還未曾與董卓軍隊交戰,已經有半數人一副置身事外的模樣。
“諸位戰也不戰!進也不進!卻是何意?”
每逢與幾位同盟戰友召開軍事會議,就是曹操最苦悶不過的時候。由於他是棄官逃離雒陽,名義上已經算是白身,所以任何一位盟友的官場職位都比他高,隻是由於他是發起聯盟的號召者,眾人才勉強給了他一個奮武將軍的名號,視他為與己同身的盟軍。
但曹操所帶隻有僅僅一萬人馬,就這一萬人馬中還有一半是好友張邈所贈送;而其他四人則各自率領著近三萬人馬,自然而然地比曹操勢大,所以每次曹操提議全軍進攻董卓之時,眾人都尋找借口搪塞曹操。
曹操恨恨之下,修書一封快馬送與袁紹,信中分析了當前局勢後,並指出眾人軍隊當齊頭並進,多路進攻董卓軍隊才能取得成功等等。但數日後等到的回信卻是袁紹先是長篇大論地講述了與曹操分別後的思念之心,而對於曹操的提議,也一一做了回複,但主要意思就隻有不到十個大字,“是以此事重大,當慎之!”